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939章 祭亡灵得活人心 (第2/2页)
没见过战场的惨烈,可是今天所见到的,真的难以承受到想死! 他的耳朵嗡嗡的,喃喃道:“……吾为人臣,不负主矣!然,终负这些人……便将这命,赔与这里吧。”不知是难以承受,还是想要自己的负疚感轻一点,便在帐中翻找到了一根木条,生生的削尖,用它刺入喉中寻了死。 等兵士端了吃食来给他的时候,看到眼前这一幕也怔了一下。本来他们是想羞辱一下此人的。因为很不忿,哪怕死的都是袁兵,可是人都有人性,他们也接受不了这种,就转化为了愤怒。那些俘虏无有生意,吃的尚且只是豆子之类的,这谋士却得食用他们徐州兵士们的军粮,反正是不想给他吃,就想用狗盆子装着喂给他。也算是明面上的羞辱了。打是不可能打的。因为知道是文士,最受不得这种羞辱,因此就想来个暗暗的。 哪知道,还没行动,人就死了。血都凉透了凝固了。 兵士们沉默了一下,也不知道心里是什么滋味,道:“……倒是省了粮食了。” 便去回禀臧霸。 臧霸倒不意外,只道:“好生安葬!呆会儿诸将皆随我去给所有袁兵死者上一柱香!女公子不在此,更须做到位!” “是!”诸将从军。 战场是一定要打扫的。而这一切是很烦,但却是一定要做的。只要不是急战奔命,只要足够从容就得做这件事情。 因为祭奠死者,不单单只是为了死者,更是做给活着的人看的! 对死者的尊敬,生者都是看在眼里的。这种东西,不会立刻就显效果,就转化为有益的条件。久而久之,人的心,天下的人心,都会有所归依。 臧霸将兵马又分了两部分,除了再遣了两小队继续去追吕娴以外,将先头兵都先出发,去接应吕娴,自己亲自押后,然后做这件事情。 哪怕冻土是那么的难以挖开!哪怕,埋葬敌军是一件很累的事情。然而,也必须得做这件事。 让将来想来寻找骇骨的人,有一个战场的埋骨之地可以祭拜和寻找。 这件事很累很烦琐,可还是得做。 投降的袁兵都木愣愣的,像死灰一样的,像根木头。巘戅久读小说9duxS.COM戅 可当死去的袁兵和战马都一一的埋入土里的时候,他们一个个的无声的流泪了,然后开始痛哭,哀哭声叫徐州兵马都动容的不行。 臧霸亲自肃然的上了柱香。然后命立好的碑给立于上,亲自铲土覆盖。碑上云:某某战而亡之袁氏兵马多少人,某某年某某月吕娴立碑于此。 他拜过以后,其它战将与谋士等人也都一一的上了柱香。 好几人回首去看哭着的袁兵俘虏。 这一刻,看着的仿佛已不是仇人。在这一刻,他们突然明白了,为何战争需要祭礼。 因为,在乎祭礼,在乎战死的鬼,就是敬畏活着的人。 吕娴虽不在此,可是他们更明白,为何吕娴的格局大。因为在她的眼里,敌我之分,只是暂时的。将来,这些人,也是国之士,虽不封为烈,但也是国之士人。 敌我之分,更是随着死亡而消失的。 虽然活着,是要争个胜负,地盘,输赢。可是死了,吕氏之人不在乎曾经是否敌对过。他们都一样尊敬死者。 这就是王者胸怀! 听听这些俘虏的哭声吧,就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格局和胸怀。 不是说吕娴有多高尚,而是她做此事,一直规范于礼,仿佛理所当然。 当她一直以此为标准为规范,并遵从标准而一直这么做的时候,效果就慢慢的聚汇了一点点看不见的水滴。 终会汇聚成河的。一切都会水到渠成的。 这就是力量,一种天地之间,生与死界限的力量。 在这一瞬,很多谋士有了更多的感悟。对孔子一直想要恢复的周礼有了更深的认识。书读起来,只是冷冰冰的,可是真正实施的时候,才有那种现实感受。在这一刻,他们认为礼仪是有必要的。对孔子也有了一丝丝的共鸣…… 当然了,理想是理想,孔子是有理想,但是他那个时代,礼崩乐坏,一切都在重组,他终究没能实现理想的力量。 而吕娴却知道,理想当然是理想,但前提是能打赢仗。 打赢了仗,你就是王。礼制可以助王者治理天下,得天下人心。 若是打不赢仗,得,土里埋着吧。然后得几滴胜者的眼泪。胜者得了胜,就是得了便宜,还能刻薄小气的舍不得几滴泪吗? 吕娴是理想的,也是现实的人。她心里一清二楚。所以行事并不极端。循规蹈矩有好处,但不能循规蹈矩的时候,就不能这么做。只要脑子不死,办法总比困难多,不是吗?! 仁慈是仁慈,然而仁慈没有力量,便是灾难。 哪个菩萨没有点霹雳手段?!是不是?! 天上又淅淅沥沥的下起雨来。很多袁兵俘虏,哭的够了,见徐州兵士开始填土,这也是个大工程,有很多人主动的站了起来,请求他们也要填土。 臧霸同意了,袁兵们也不哭了,他们接了兵工铲,在雨中埋掉同伴们,从此,埋掉旧的一切,接受新的洗礼。 他们只是普通兵士,与心腹谋士这种人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他们是精英,一旦选择,叛的成本很大。但是普通兵士,在哪儿吃饭不是吃呢?!当兵一开始只是为了一口饭,有军饷,在这乱世能活下去而已。 归附于徐州兵,很正常。 本来一般来说,俘虏是不可能归顺的这么快的,但是经历了一切的他们,并不是正常情况,因此心中一活,一定,归顺的竟是理所当然。 能跟在袁尚身边的都是精英部队,绝不是杂兵,实力是有的,因此臧霸先安排他们到了各营去,分散开了。 既然要用,就要不疑。 况且也不能因为疑心而因噎废食,现在不用,将来投降来的人都不纳,这名声传出去了,呵呵,包管打一城,一城都不敢降,要死抗到底了。所以接纳降兵本身也是为了以后的名声而做的。说白了,这就是套路,这都是得人心的潜规则。厺厽 久读小说 9duxs.com 厺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