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4章 重耳奔翟 (第1/1页)
夷吾遭到了士缺率领的绛城士卒的进攻,重耳当然也不可能幸免! 负责率军进攻重耳蒲邑的是晋献公身边的一个寺人,叫勃鞮(dī),也称寺人披。 相比士缺的有意放水,勃鞮就尽忠职守多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蒲邑距离绛城的距离,要比屈邑距离绛城远近半截,但勃鞮和士缺几乎是同时到达的。 历史上重耳回国继位之后,郤芮和吕甥图谋作乱,勃鞮深夜求见,重耳直接拒绝,而且还让人训斥他,其中训斥的内容中就提到了此次伐蒲之战。 据说晋献公给勃鞮到达蒲邑的时间,是第二天赶到,但勃鞮立即就到了,所谓的“君命一宿,汝即至!” 这说的就太过夸张,就绛城和蒲邑的距离来说,除非勃鞮和绛城士卒背生双翼,不然,绝对不可能一夜就到达蒲邑,就是一天也绝不可能。 当然了,行军速度这个事不是《左传》上的这篇《寺人披见晋文公》文章的重点,文章的重点是晋文公不计前嫌、宽宏大量的原谅了寺人披,并且塑造了寺人披这个能为君主尽忠职守的忠义形象。 就拿这一点来说,《左传》的故事讲的是相当成功的! 人物形象鲜明,重点突出。 总之一句话,勃鞮到达蒲邑的速度非常快,超出了预期,同时也打了重耳一个措手不及! 这是多大的仇怨啊?才能如此迫不及待的要重耳的命! 重耳本来刚在他老师胥臣的反复苦劝之下下定决心准备出奔他国,东西还没来得及收拾好,勃鞮就率人攻进城了。 原本重耳犹豫不定,贾佗和颠颉为防万一还加强了戒备。 后来重耳决定出奔,二人忙前忙后,而且由于已经是准备出奔了,蒲邑的防守自然就松懈了下来。 然后,勃鞮几乎是毫不费力的就攻进了蒲城。 此时,勃鞮正亲自率人攻打重耳的公子府。 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勃鞮就攻进了重耳的公子府中。 一时间,整个公子府中鸡飞狗跳,乱作一团。 本来公子府的小臣、皂隶正忙着帮他们的公子收拾东西,谁能想到绛城的军队毫无任何征兆的就到了。 重耳也没想到,绛城的军队这么快就攻到了府中。 他前脚刚接到勃鞮攻城的消息,人手还没召集齐,后脚勃鞮就攻到了他的府中。 没办法,事已至此,还有什么东西可收拾的,逃命要紧! 于是,他在胥臣、贾佗和颠颉及一干侍卫扈从的保护下,着急忙慌的向公子府后门赶去。 没想到还没赶到后门,勃鞮已经率人追了上来。 “重耳,哪里走?”勃鞮在重耳身后大喝一声。 重耳不答,依旧快速往后门赶。 勃鞮见状,知道重耳是准备顽抗到底了! 既然如此,他也不再多言,命人加速将重耳等人包围起来。 两相遭遇,一场战斗自然是避无可避! 重耳身边的扈从虽然不似勃鞮身边的士卒多,但是重耳这些年来在蒲邑广施恩义,身边之人个个愿意为他效死,故而极为勇猛。 一时间却也能和勃鞮等人杀的难分难解。 胥臣三人保护着重耳且战且走。 待到后门,才发现后门紧闭,十几名士卒正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原来勃鞮在包围他们的时候,又偷偷分派人手把后门堵住了。 欲进无路,欲退不得,不仅是重耳,胥臣三人也是心急如焚。 贾佗再次刺死一人,借着空档,朝前看去,忽然注意到后门的墙垣矮小,将近一米来高的样子,突然脑中灵光一闪,后门虽然被堵,却也不是没有一线生机。 只要跃垣而出,未必不可逃脱。 心中已有计较,贾佗开始故意带着重耳等人往后门左侧的墙垣处且战且走。 待到墙角,重耳的扈从将四人围在身后。 “公子,走!”贾佗招呼一声,当先翻越到垣外,他先翻而出,其实是为了要帮重耳探路。 重耳见状,也明白了贾佗的意思。 当即便要紧随着贾佗翻越墙垣。 不过,勃鞮怎么可能就这么让重耳给逃脱了? 见到重耳马上就要逃脱,勃鞮也是急了,带着士卒猛攻重耳的侍卫扈从。 你还别说,真还让他撕开了一个口子。 勃鞮借着这个口子闪身而入,一把抓住了重耳的衣袖。 重耳正在翻越墙垣时,没想到却被人抓住了袖口,于是,拼命往回拽。 勃鞮持剑便要下劈。 胥臣和颠颉也看到了这惊险的一幕,挺身持剑向勃鞮刺去。 勃鞮见这二人持剑刺来,躲闪之间,手里的剑也失了准头,只砍下了重耳的一段衣袖。 重耳没有了勃鞮的扯拉,自然很快便翻过墙垣。 胥臣和颠颉二人见重耳已经逃离,也借了个空档,迅速抽身翻过墙垣,外面的贾佗也不知从哪搞了一辆马车,已经在等他们了。 四人上车,贾佗立即驾车离开。 …… 翟国,在晋国之西。 色尚白,着白衣,因谓曰:“白狄”或“白翟”。 宗周时期,游牧于陕北高原(今延安一带),与赤狄隔黄河相对。 后来逐渐发展到晋国西北汾水以西地区。 曲沃代翼期间,白狄就时常侵扰晋国的边境。 只不过,翼城无暇他顾,只能采取守势。 晋国老大夫狐突便是出自白狄(《中华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的说法)。 此时,翟国国君的穹庐之中。 络腮胡,大饼脸,皮肤黝黑,一身兽皮的翟君正在和一位身着宽袖大袍,束发右衽的中轻人叙话。 此时诸夏与戎狄杂居,戎狄部族有几个诸夏士大夫着实算不得奇怪。 中原之地,也有戎狄蛮夷居住。 这很正常! 翟君之所以会找来这位诸夏的士大夫,是因为他昨晚作了个梦,很奇怪的梦。 梦到苍龙蟠于城上。 他很困惑,因为龙是诸夏的信仰神兽,城邑也是诸夏民族聚居地。 白狄虽然也有城邑,但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哪有什么固定的聚居地。 因此,他没有去找部族中的祭司,而是找来了在部族中居住的,据说是诸夏的士大夫,来为他答疑解惑。 中年人听完翟君描绘完梦中的情景,碾着胡须一言不发。 解梦这事和解卦是差不多的,主要靠的就是忽悠,而且这个忽悠的技术一定要好,至少在逻辑上不能有漏洞。 “君上,所谓水就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同声相应,同气相……” 话还没说完,就被不耐烦的翟君给打断了,“你就直接告诉本大王,这个梦到底是神灵想给本大王什么启示就行了!” 中年人心说:“夷狄果然就是夷狄,不通礼仪,不知教化!” 心中虽然鄙薄之意甚浓,不过,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 中年人只好拣好听而又没什么营养的话说给翟君听。 …… (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