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9章 定都洛阳  (第1/1页)
    “而今天下初定,四海归心,还请主上登基,即华夏皇帝位,选定国都,封禅泰山。”    这是宰相周先晟送来的请书,附有诸臣工附议。    “这一天,终于来了…”杨浪自语,有些激动。    有关国号,国都,陈工门已经拟定了几十个,等待杨浪筛选。    这国号七七八八,有以杨浪龙兴之地齐为国号的,也有要以杨浪姓氏,名字为国号的,如杨朝,浪朝,    还有以五行之说,言而今杨浪就如汉高祖刘邦,属火德。    红袄军如火。    又有黑边,玄色,则为水火并济。    总之,各类名称什么都有,但是却没有一个让杨浪满意的。    至于国都,很大一部分都要留在即墨,只能说这是些庸人,或者懒人。    即墨为齐地首都倒也说得过去,可为天下首都,这根本不可能。    同时被提上来的还有建康城,临安城,汴京城,燕京,长安,洛阳,甚至还有襄阳。    主要争议的,还是国都是在淮河以南还是淮河以北。    淮河以南富裕,百姓未遭战火波及。    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却是千里荒芜,人烟稀少,经济凋敝。    但淮河以南从某种意义上说才是中原正统,宋廷迁都临安后,大宋也就成了南宋。    也正因为淮河以北的中原凋敝,才更应该把国都定在中原,从而使得中原快速复苏起来。    南方还是北方,东边还是西边?    较为偏南的临安和建康被率先踢掉了。    然后是燕京,金朝的首都,也就是以后的北平,还是不符合杨浪的标准。    襄阳是重镇,但绝对不是做首都的料。    汴京是宋朝旧都,杨浪不喜欢。    热门的长安也不行,因为关中凋敝,把首都定在关中不仅不会加快关中的复苏,反而会加剧关中的凋敝。    秦时,关中的确是最富裕的农耕地带。至汉已转移到了河南河北,自晋朝以后则是转到了淮河以南的江南地区。    大运河的修炼,有一个重要的目的便是把江南以及中原的粮食送到关中如,不然仅凭关中,实在养不起长安作为首都带来的数百万非农业生产人口。    关中即便复苏,也回不到过去的辉煌了。    而且,久居长安虽安,但对一个大一统的帝国而言,却难以对关外之事快速做出反应。    任何事都慢半拍,这是致命的。便利,    洛阳,杨浪选了位于中原的洛阳!    主要是看中了四通八达的便利,还有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底蕴。    虽然破败了,但可以重建嘛,还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培养熟练工匠……    至于国号,杨浪有自己的考量。    …………    …………    对于洛阳定都,杨浪早有准备,当杨浪领军在运河上击溃蒙古之事,就已经属意周先晟做好准备了。    不仅仅是定都洛阳,山东已经成熟的体制,可以照搬拷贝至各地。    然而登基称帝,定都是件大事。    单是政治班子从胶州搬到洛阳,就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倒腾。    所以,这事绝对不能急。    眼下已经渡过了逐鹿中原与一统华夏的阶段,接下来要做的,便是为开疆扩土打基础。    两条走廊,河西走廊通西域,辽西走廊通东北。    孟珙正驻扎在河西走廊端口,五六千匹骆驼正从胶州往河西运。    横渡大漠,物资运送离不开骆驼,这些杨浪早就做好了准备。    通往东北地区的辽西走廊已经基本营建完毕。    西北的两条走廊至关重要,但在西南还有两条走廊也不能不去重视。    一条是通往岭南的南岭走廊,宋时便维护的很好,吕文德走的就是这条道。    还有最后一条需要去开辟,后世称之为藏彝走廊。    云南,现在可称之为大理。巴蜀,以及藏地,三界之间,横断山脉紧密排列,三条大江顺势而下这段长达千里的区域,许多民族共存。    河西走廊的作用不言而喻,通往西域,隔绝草原,威慑青海。    通往藏彝走廊这条大西南走廊一旦营建功成,则是通往青藏高原,控遏云南,威慑青海的同时,还可以护卫巴蜀。    一旦藏彝走廊,可以称之为西南大走廊,贯穿之后,河西走廊所承担的压力将会大大减轻。    四条走廊,辽西通东北,河西通西域,南岭通岭南,西南通青藏。    只要牢牢控制住这四条走廊,中原王朝便可高枕无忧!    来自胶东成熟的制度,还有大量培养成功的各类官员,火速奔赴各地。    当前最紧要的还是人口的分配,山东以及秦岭以南人口较多,但中原地带以及河西秦地,河西走廊人口稀少。    目前中原河西所有的汉民人口,全部加起来也不到一千万,去掉那些逃入山林,实际控制的人口仅有七百余万。    中原河西加起来汉民不足千万,可被控制的异族奴隶数量,却达到了恐怖的三百多万。    关中要想大发展,恢复生机,至少得有三百万的人口,但目前关中人口不足百万……    “先移百万奴隶入疏理水道,开垦荒田,整理百业。期年以后,再从中原迁徙一百万口入河西秦地。    河西走廊以军代民,设军户十万,从孟珙部中挑选贫家子,分地,免田税,分女奴隶,有军饷,加补贴…    辽西走廊发二十万精装奴隶开垦荒田,利通水道,从北军右路选配十万军户,分地分田分女人…    再发三万户填充幽云十六州……    中原,可将剩下五百余万子民均匀分配,再从淮河以南,巴蜀征调五十万户贫民北上填充人口…”    目前只能这样了,大事要稳扎稳打,不能冒进。河西走廊稳定下来,才能去西域,辽西安定下来,才能去东北。    ……………    ……………    福建,泉州。    以蒲寿庚为首的数十万大食人,全部聚集在泉州城内。    宋廷覆灭,福建震动,蒲寿庚发动叛乱最先向红袄军投诚……    然而,等着他的,真的会是高官厚禄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