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九章 刘仁怀进京 (第1/2页)
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寒冬腊月。 每年到了快春节的时候,京城里一向是最热闹的。 因为各地的官员们都会陆陆续续进京。 有的是为了公务,有的是为了跑门路……各种原因都有。 官员们来到京城里,肯定不可能是一毛不拔,他们或多或少都有额外的收入。 这些人发财了,自然不能忘记在京里的上官们。 于是吃喝玩乐、风花雪月的场面就是非常的热闹。 这肯定是非常不好的陋习,可这种陋习,古今中外一直都有,以后也有,永远都不可能完全断绝。 而且在这古代,大家都要讲究一个体面。 那些法家子弟们在这方面都不算多么苛刻,只要你的钱不是贪腐和靠着剥削老百姓得来的,他们一般都视而不见。 所以其实这些官员们大部分都是接受的商人们的孝敬。 他们都不用给商人牟取太多的好处,只要不卡着商人们的生意,同时为他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方便,那就足以让商人们感激不尽了。 今年比起往几年来,还有一个最大的变化。 那就是刘仁怀入京了! 对! 就是江南总督刘仁怀,这个天下第一总督! 之所以说是最大的变化,是因为江南总督刘仁怀,在五年之前入京过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回京城过了。 倒不是他犯了什么错,或者是朝廷不愿意他入京,而是天下每一年都遭遇了灾害。 不是天灾,就是人祸 比如是大洪灾、蝗灾、河道堤坝崩坏、漕运粮食被偷卖、倭寇入侵……等等。 江南是大康赋税的第一场所,没有江南的物资来支援,帝国将会迎来极大的困难。 而刘仁怀坐镇江南,则是一切赈灾和支援的最大保障。 也正是由于他殚精竭虑的策划,帝国才得到了众多的钱粮支援,一次又一次的渡过了难关。 当然最惨重的还是去年倭寇的入侵,不但把浙江和福建交界处打得破碎不堪,而且三分之一个江苏,也同样被祸害得不浅。 这一切的善后工作,还有灾后重建工作,也只有在江南一言九鼎的刘仁怀才能做得了。 事实上,刘仁怀做得非常好,才过了一年时间,今年的江南就已经恢复得七七八八了。 但是问题也来了。 江南想要彻底的恢复,肯定不是一年就能做到的。 哪怕是刘仁怀,也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按理说,刘仁怀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前,他都会和之前一样,不入京,不浪费时间的啊。 偏偏在今年的腊月,刘仁怀便公开的入京了,这代表着什么? 京城里面,从来都不缺民间文渊阁阁老们。 高谈阔论朝堂大事儿,向来是京城老少爷们的传统。 大家为这个事情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观点便是,刘仁怀要入阁了! 诚然,现在不是刘仁怀入阁的最好时机。 首先是京里的大佬们没有给他腾出位置来。 四位丞相里面,钟昶和马浩秋正是经验最丰富,最有能力处理手头事务的人。 葛松道就不用说了,去年刚刚才顶替犯事儿的南宫忌入阁,未来十年都不可能挪位置。 年龄最大的正丞相曹仪,本来其实也可以退的,可这几年大康处于多事之秋,没有把朝廷打理好之前,曹仪不可能走人。 不然落下这么一个大的烂摊子,谁担负这个责任? 当然也不是不可以增加一个丞相,毕竟当今皇上的爷爷当政那时,最多时一共有七个丞相,现在加了刘仁怀一个,都才只有五个而已。 但这么做起来,总觉得让人有点尴尬。 依照刘仁怀的能力、威望和资历,只要他一入京,就应该是名正言顺的直接升任阁老,成为副相,而不是莫名其妙的多增加一个。 要增加,也是别人增加才对。 不然你岂不是侮辱了人家天下第一总督刘仁怀? 但是呢,事情不能只从一个方面来看。 现在绝对不是刘仁怀入京的最好时机,但如果你看到了皇帝的处境,以及他想要做的事情,就能明白一些缘由了。 皇帝想要立太子,但朝廷大臣们坚决不同意,所有的丞相、大学士、尚书、将军们都反对。 这就有点尴尬。 景和帝自己肯定不可能和大臣们对着干,那会极大的损害皇家和朝廷的声誉。 况且他又不是那种硬刚到底的人。 所以在看到大家都不赞同的情况下,皇帝就像要找援军。 找谁呢? 这个天下,有谁最合适呢? 其实有两个人。 一个叫苗炎,另一个叫刘仁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