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零九章 天宫之内(三) (第1/2页)
没错。 探测器喷的正是水。 这是一道特殊但又不特殊的水。 不特殊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什么富含有特殊物质的液体,就是单纯来自青城山后一条山泉的泉水。 而说它特殊。 则在于这道水的瞬时温度是88.3度。 化学不错的同学们应该都记得。 一般的物质都是热胀冷缩,但是水却在4摄氏度附近有一个最大密度。 在这个密度时,水具备极高的物质稳定性——它的分解温度在2000度以上。 除此以外,但凡上过化学课的同学应该多少记得另一句话: 化学反应其实就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 而水的H-O-H键需要450kJ/mol以上能量才可断裂,比C-H键键能更高。 H-O-H呈104.5度键角,电子云在O原子富集。 所以水为大极性分子,且存在对化学、生物均十分重要的次级键——氢键。 在四摄氏度的条件下。 水的比热容几乎是常见物质最高,表面张力除金属液体如汞以外最高,同分子量分子中熔沸点最高。 因此在天宫这个位置环境中,生活中常见的水,却成为了最合适的试探性选材。 而初始温度88.3的原因很简单: 温感探测器在一开始便反馈回了天宫内的温度信息,平均温度零下62.1度。 因此主控台方面通过计算弹道和降温效果,最后确认了探测器最合适的喷射位置、仰口角度以及出水温度。 最终才有了88.3这个数值。 这使得整个探测过程都具备了理论上最高的稳定性,甚至要比激光之类的还要保险。 探测器的喷口功率很足,特殊的仰口和脉冲型的出水速度,保证了水流不会在空中便凝结成冰。 它看上去就像个迎风尿三丈的那啥一样,滋滋滋的喷着水。 这道水流在空中划过了一道优美的抛物线,最终落到了灰暗的边界上! 然后...... 哗啦啦—— 水流尽数被反弹了回来,飞溅到干枯的地表上。 还没来得及结冰,瞬息间便被皲裂的地面吸收干净。 直升机舱内。 看着眼前发生的这一幕,李百安和潘建伟院士的表情同时一肃。 潘院士脸部的肌rou都不由颤抖了一下。 画面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原先像是由一道浓重灰色雾气组成的边界,在与水流接触的一瞬间没有产生丝毫的宏观形变。 水流看上去就像打到了一团固态的黑烟上,然后直接被反弹了回来。 并且从溅跃的位置来看,边界的反弹力度比寻常的实体墙壁要高得多! 像是你朝着一个人泼水,那个人单手一挥便把水凝聚在了身前,随后向你反泼了回来。 也就是说。 天宫空间有着明确的边界,外部不是连续无限的虚空! 此前其他直男团的专家曾经做过讨论。 有部分专家的看法是,天宫的边界无法通行,但它是由大量的虚空组织组成,可能和某种规则有关。 但眼下看来,这种可能性应该是错误的。 毫无疑问,这对于现有的空间理论是个极具价值的发现。 毫不客气的说。 这一道水流喷射出的价值,抵得上空间物理学过去十五年的研究猜测! 因为在此之前,无论是本土还是国外。一切的理论认证都没有实例进行参考。 同时前文提及过。 目前物理界对于宇宙的判断有三种: 正曲率、无曲率、负曲率。 说个通俗易懂的概念: 正曲率倍数反弹,无曲率常规反弹,负曲率无反弹甚至会把物质吸收。 因此根据水流实验,目前还可以判断出另一个结果: 由于水流的反弹要比正常情况剧烈的多,因此天宫空间符合正曲率态势。 众所周知。 在黎曼函数中。 负曲率让测地线散开,正曲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