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四章 第二件本命法器 (第1/2页)
双缝干涉。 这应该是个知名度比较广的物理知识了。 很早很早以前,物理界对光的形态的解释分为两派: 一派认为光是粒子,一派认为光是波。 至于后面出现的大古派这里就不提了。 当时波粒两派都有充足的证据,谁也说服不了谁。 后来物理学家们想到了一个方式: 用双缝干涉实验来确定到底是粒子还是波。 这个实验其实很简单。 双缝,顾名思义。 就是在一块隔板上开两条缝。 然后用一个发射光子的机枪对着双缝扫射。 从缝中漏过去的光子打在缝后面的屏上,就会留下一个光斑。 在实验之前,实验人员们作出了两种猜测: 第一种可能。 如果光子是纯粒子,那么屏幕必然留下两道杠。 光子像机枪发射的光子会像子弹一样笔直地从缝中穿过,所以屏幕上留下的一定是2道杠。 因为其他角度的光子都被板挡住了。 第二种可能则是如果光子是纯波,那么屏幕上会留下斑马线般的一道道条纹。 因为光子穿过缝时,会形成2个波源。 两道波各自震荡干涉,波峰与波峰之间强度叠加,波峰与波谷之间正反抵消。 最终屏幕上会出现一道道复杂唯美的斑马线,也就是干涉条纹。 这个实验的最终结果大家应该都知道了,验证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这其实是个非常非常令人毛骨茸然的实验。 因为它的最终结论是....... 实验的结果取决于你有没有观测光子! 这是啥意思呢?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鲜为人同学都可以理解。 你家的电视里正在直播足球比赛,一个球员起脚射门。 这里先暂停,你预测一下这个球会不会进? 在球迷看来,球进还是不进,和射手是不是C罗、梅西有关,和对方门将的状态有关,和裁判收没收钱说不定还有关。 在科学家看来有关的东西则更多。 比如球的受力、速度和方向,距离球门的距离...... 甚至草皮的摩擦力、球迷吼声的分贝数等等。 只要把这些因素事无巨细地考虑到方程里计算,完全可以精确预测三秒后球的状态。 但无论是球迷也好科学家也罢,应该都公认一件事: 球进与不进,至少和一件事情是绝对无关的: 那就是你家的电视。 无论你用什么品牌的电视,无论电视的屏幕大小、清晰度高低、质量好坏、看的是咪咕还是央5...... 该进的球还是会进,该不进就是不进。 哪怕你气得把电视机砸了都没用。 你是不是觉得,上面说的全都是废话? 那么,仔细听好: 双缝干涉的实验证明了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球进还是不进,直接取决于在射门的一瞬间,你看还是不看电视! 是不是很恐怖? 光子从发射器射向双缝,就好比足球射向球门。 用摄像头观测光子是否进缝、怎么个进法,就好比用电视机看进球。 你开了摄像头观察光子,和没放摄像头――两次实验的结局竟截然不同。 这就是观察者的魔咒。 不看光子它就是波,看一眼它就瞬间变成粒子了。 说实话。 这玩意儿目前真不能深究,再深下去甚至可能扯到唯物和唯心的区别。 本土真正有资格涉及到这个领域并且发出权威声音的,目前有没有二十位都不好说。 也正是因为光的波粒二象性,令王蔷忽然有了一个新想法: 通过电波干涉来传递信息。 “目前我们虽然对神念的详细情况暂不了解,但刘老的团队早就确定了它是一种波。” 此时,王蔷正在对众人阐述着自己的想法: “魏族长的神念无法传输,是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