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7章 乡里要破产 (第1/2页)
虽然谁都明白贪小便宜吃大亏,但小便宜摆在面前,又总会令人趋之若鹜。 更何况,售价六七毛,甚至能卖到一块钱的青砖,现在只要两毛钱,买回来屯着,它也保值啊! 这不是贪图小便宜,这叫会过日子。 听闻青砖明年涨价,乡里即将没钱补贴,无论打算盖房子,还是不打算盖房子的村民,或步行,或骑自行车,或赶牛车,或整个胡同的人挤在一辆农用三轮车厢内,齐刷刷涌向建军砖厂。 恰逢农忙结束,十里八村全都闲着,又吸引无数看热闹的人。 俗话说,人活着就是为了争口气。 即便不在乎别人眼光,那也要让自己活的滋润点,潇洒点,体面点。 而在农村,这现象更为严重,最终成了‘攀比‘。 你家买辆农用三轮,那我也得攒钱买一辆,省的被你看不起。 你家孩子考上大学,我也得督促我家孩子,省的低人一等。 你家准备盖房子,我也得想办法扒了重建,省的孩子找不到媳妇。 这种现象算不上好,也谈不上坏,至少它督促着贫穷落后农村,向更美好的生活前进。 而大泽,时隔一个月,再次迎来赶庙会般的繁华景象。 “哎,老刘,你怎么来了?” “买砖啊,明天盖三间!” “老张,你不盖房子,怎么也来了?” “放屁,谁说我不盖房子?” “上次在一块吃饭,你亲口告诉我的。” “我改主意了不行吗?” “老王,听说你打算盖套件?” “呵呵,是啊,有钱肯定盖好的。” 当人们争先恐后的来到砖厂…… “俺滴娘来,咋多出这么大一个牌坊?” “比咱十里营那个木制牌坊阔气多了!” “好家伙,这校园,32中就是个屁啊!” “你特娘说啥呢?” “哦,汤校长,我没说32中,我说中心街小学。” “嗯?” “你们学校来干吗?” “学校也有预算啊,不提前订点砖,来年怎么翻修?” 招待处。 小喇叭循环播放排队预订,违者禁售。 顾雯雯则是一边验证乡里开具的补贴证明,一边记下村民订购的青砖数量。 张庄张大有,6万块青砖,押金600。 孙垓孙红磊,9万块青砖,押金900。 钱垓钱小宝,5万块青砖,押金500。 顾家村…… 中心街…… 王庄…… 唐庙…… 俩老会计坐在旁边,一个统计,一个收钱开收据。 当顾安民把太子摩托开到没油,找个老乡架驴车送回来的时候,订单总量已经突破2000万块。 若是按照正常盈利,一块青砖赚两分,搞定所有订单,少说能赚40万。 但建城墙、拆青砖,扣除石料,扣除壮汉吃喝,一块青砖足足赚一毛,也就是盈利200万。 并且,这才刚刚开始! 顾安民站在招待室,遥望窗外乌泱泱的人群,仿佛看到飘来无数金币。 自己则是拿着兜子,左右接收。 可惜,青砖日产量仅仅五万块,哪怕日夜不惜的拆青砖,一年产量也就1800万块。 至于提升产量…… 暂时没必要,因为…… 顾安民打开大喇叭,“乡亲们,注意安全,不要拥挤,避免踩伤。现在呢,我,小顾,做个通知…… 大家都知道,砖窑改成烧青砖以后,产量始终上不去,那么,为了照顾着急用砖的乡亲父老,砖厂跟乡里专门商量一下,决定: 谁家盖房,优先买,优先供应。 谁家盖的早,那就更优先了。 谁家用我顾安民的施工队,今天就能拉走! 谁家用我顾安民的施工队,包工又包料,交上钱,就不用管了!” tui! 外面瞬间骂开。 但骂归骂,买归买,想年前拿到青砖,估计只有后两种选择。 “我,王老根,套间!” “王先生,里面请!” 群众:“……” “我,孙红磊,别墅!” “孙总,VIP贵宾间!” 群众:“……” 第二天,火爆场景继续。 青砖订单额,突破4500块。 包工包料320元/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