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地图(本书的眼睛) (第4/4页)
其中,“伍茹”、“约茹”是以拉萨为中心,大体上相当于“卫”的地区,而“叶茹”、“藏茹”则是以日喀则为中心,大体上相当于“藏”的地区。 “卫藏四茹”的称谓由此而来。 需要注意的是,“卫藏四茹”仅为吐蕃的核心区,阿里地区不在其内,另有一茹。藏东的昌都地区和林芝地区,也不其内。 吐蕃王朝崩溃后,末代赞普朗达玛的二子各自拥立,互相攻伐。 因其盘踞的拉萨河谷与山南雅砻河谷,分属“伍茹”、“约茹”之地,故也称“伍约之争”。 元朝将西藏收入版图后,曾存在一个“吐蕃”、“乌斯藏”混用的时期。 但此时“吐蕃”的含义,已不是特指今西藏地区,而是泛指包括青海、甘肃、川西北在内,有吐蕃人聚居的广大地区。 例如,元朝设置的“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朵思麻宣慰司)和“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朵甘思宣慰司),分别是青海﹑甘肃、四川阿坝,以及四川甘孜和西藏昌都雪区。 而管理“卫藏四茹”的,则是1280年(至元十七年)设置的“乌思藏宣慰司”。而后又于1292年,将卫藏与阿里并行管理,设置了“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这名字实在是太长了,也不知道蒙古人是怎么把它念出来的。) 这个巨长无比的名字里,“乌思藏”其实就是“卫藏”,藏语中“卫”的读音即为“乌思”。 “纳里速”是“阿里”的蒙文读法,“古鲁孙”意为“三围”(三廓)。 “乌思”、“藏”、“纳里速”三地相加,才有“三路宣慰使司”之名。 5、大勃律 据汉文史籍记载,巴尔蒂斯坦及其周围地区很早便是和藏族有直接渊源关系的古羌人游牧之地。同时巴尔蒂斯坦也在藏文古籍所说的古象雄范围之内,而象雄是藏族古代文化特别是苯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发源地。该地在唐代称为大勃律,与紧邻的小勃律起成为唐朝和吐蕃在西域长期争夺的地区。 6、兴都库什山巴米扬大佛 亦称为兴都库斯山脉,“Hindukush”(意为杀死印度人),据传说就是因战争中被俘虏的印度人在翻越该山、押送到波斯时,被极寒的大雪山冻死而得名。 在巴米扬石窟群中有两座大佛,一尊凿于5世纪,高53米,着红色袈裟,俗称“西大佛”;一尊凿于1世纪,高37米,身披蓝色袈裟,俗称“东大佛”。东面的大佛像是释迦牟尼,西面的大佛像是毗卢遮那佛。 毗卢遮那(大日如来),佛名号。梵音Maha^vairocana,汉译:平等觉、法界无量。 实际历史中,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唐长安。 古浪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端,其境内汉长城总长度73公里,实存包括壕、墙体、烽火台共38公里,基本呈南北走向;明长城总长度150.9公里,分为明正德年间和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修筑。 《71战狼班小组绘制《西游记》取经路线图》白文星、赵智宇、张磊、张汇源: 高僧玄奘:为取经“偷渡”出境回程抄了近路 2015年05月15日09:51 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卜松竹 极大促进了中外交通的开拓 研究者指出,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与佛教文化交流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在中古时期(汉至唐),佛教僧侣西行求法,东来传教,或陆路或海路,往返于中国本土与域外诸国之间,是古代东、西方交通往来的重要内容,客观上促进了中古中国对外交通路线的开拓和发展。 按照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介永强的说法,佛教传入之初,东汉末年即有外国僧人来华译经。隋唐时期,佛法经像盛于中国,可查的唐代外来高僧就多达五六十人。 而西行求法之第一人,为曹魏时期的朱士行。他当时抵达了西域的于阗。到了东晋南朝之际,法显的西行最为著名。他从长安出发,经过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到达印度。 介永强指出:“有唐一代,中国僧人掀起西行求法运动的新高潮,西行人数之多,游历地区之广,空前绝后。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者首推玄奘法师。” 介永强认为:“中古时期,佛教高僧大德或逾越流沙,或泛漾洪波,‘投命于不必全之地,以达万一之冀’,着其先鞭,导夫先路,极大地促进了中古中外交通的开拓和发展。中古中外交通路线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论其功绩,除了商人,无出缁流沙门之右者。” 玄奘西行诞生了两部重要的著作:《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前者记述了玄奘西行亲身经历的110个以及传闻听说的28个城邦、国家、地区的历史地理,其中对地理位置、山川地形、城镇都邑、道路关隘的记载,成为后世学者研究中西交通路线时比定地名的指针。后者则按玄奘经行的路线记述,更清楚地反映了唐代中外陆路交通路线的脉络。 加上之前的《法显传》、《宋云行纪》,几部著作在时间上连续性的记载,对于后世比较完整地研究古代中国对外交通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回程抄了近路4年回国 虽然关于玄奘西行的线路仍有很多地段难以确凿考证,但大的路线还是可以勾勒出来的。据介永强的考证,玄奘西行及返程的线路为:从长安出发,经陇山古道,历秦州、兰州、凉州、瓜州,出玉门关后,渡莫贺延碛,到伊吾,至高昌,从高昌继续西行,至“阿耆尼国……西南行……至屈支国……西行六百余里,经小沙碛,至跋禄迦国……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碛,至凌山。此则葱岭北原,水多东流矣……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清池西北行五百余里,至素叶水城。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也……自素叶水城,至羯霜那国……素叶城西行四百余里,至千泉……千泉西行四五十里,至怛逻私城……” 怛逻私即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玄奘从此出发又经过赭时(今乌兹别克斯坦之塔什干)、康国(即撒马尔罕)、羯霜那国(今乌兹别克斯坦之沙赫里夏勃兹),又西南行200多里至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恰克恰里山口),再循东南方向渡阿姆河,经吐火罗斯坦至印度。他是先沿着丝路东段关陇南道西行,然后在西域境内依丝路中段中道,最后循着丝路西段北道前行。 贞观十六年(641),玄奘起程回国,他溯恒河西北行,渡印度河上游,经今阿富汗喀布尔河流域进入吐火罗国故地,再穿过瓦罕走廊达摩悉铁帝国(瓦罕之南)、东行至波谜罗川(即瓦罕河谷)越过葱岭,至揭盘陀国(今新疆塔什库尔干),但未从丝路中段西域南道东行,而是经乌铩国(今新疆莎车),绕道佉沙国(今新疆疏勒)、斫句迦国(今新疆叶城)到达瞿萨旦那国(今新疆和田),由西域南道,经尼壤(今新疆民丰)、折摩驮那国(今新疆且末)、纳缚波故国(今新疆若羌),到达罗布泊地区,再到敦煌,沿丝路东段南道,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唐长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