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前序上(序以建言,立场角度) (第2/3页)
文学、力学的一法通、万法通;研究生物链,从而保护环境,不灭绝、盛极一链;等等。朱熹用自然科学,比较有说服力的否定了神创论等。 但若有人想一法通、所有学问立刻都精通,不太可能。至多由清代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悟出“人立身要直,不能硬顶、要讲究策略、以柔克刚”等粗浅人生道理,还需要观察角度、时机对才能悟出。如果当时四周高山或夏季好几天没有风,或者仅给了一个竹片来观察,可能就不行。能从自然规律中推导出部分人文政治规律,但不可能是所有。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个人精力有限,可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择一为主,其他为辅。个人解: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有知识了不心虚,从而行的正走的直,从而足以养家糊口,进而为官治理国家,助力或直接令天下太平或平定天下。 例如自然科学:辨识药形、药性、病形、反应等,就学到了医药知识;就不心虚、不懂装懂、坑蒙拐骗而是实心诚意;从而行得正走的直;从而知识足以养家;进而医术高超,可以为御医、医正,掌国家医药,为百姓治医患;治流疫,则使天下太平,或者解决军队伤病之忧,助平天下。 例如人文科学:全面研究、参与战争,而获知识、智能;有智慧则心不虚;有真才实学则行的正走的直;则在军队中升迁不虚,足以养家;则进而为将帅,或出将为相,平乱、治理国家;进而平定天下、天下太平。 不能强行用自然科学解释人文科学的一切,或用人文科学解释自然科学的一切,学东用西是出发点不对,容易不务正业、事倍功半、样样稀松。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任务、要求。 宋朱熹理学,类似外家拳,由外及内、顺天应人,偏唯物主义。他当时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的务虚行为(国家的身体有病、精神有病。妄佛求仙,一部分原因是北方强敌窥伺、阶级矛盾加深、政治黑暗,一些文人寻找思想慰藉。朱熹选择先治精神),倡导大家务实。他不求仕进,专注教育、著书立说,力图从思想根源上治国。偏颇的说,他部分解决了中下层官员的思想问题(由避世向务实)。(据说,1259年南宋发明了突火枪,1260年蒙古军队在叙利亚某次被击溃,阿拉伯人因此学习掌握了火药武器技术,欧洲人在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学习掌握了火药技术。) 明王阳明心学,类似内家拳,由内及外、以心驭物,偏唯心主义。当时佛道处于低谷(朝廷滥发度牒谋利,导致僧人素质地下,社会反感),不是重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内忧外患(国家的身体有病、精神有病,王阳明打算身心皆治)。他治世心强些,思想上继承宋陆九渊并创新,政治上推行知行合一、致良知,军事上平定多方叛乱、盗乱。偏颇的说,他部分解决了中上层官员的思想问题。王阳明之后的乱局,是理学心学之辩、嘉靖天启多年不上朝、内阁制、党争等外忧内患共同造成的。 有的时候,太唯物主义容易悲观,例如中国历史上多次内部政治昏暗、外部强敌环伺,还有抗日战争,此时王阳明的、***的人定胜天,偏唯心主义一些(但不是神学、凭空造物、无中生有,而是强心弱物,因为客观上物质不足,所以用心补力,方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方能杀出一条血路、驱除外虏、救国图强。 比如,假设我不知道王阳明学说是否有瑕疵、有哪些瑕疵,而我仅听说了几句。可能一时觉得不错,仅打算把这几句教给一个懵懂学童,就可能把它人为删改处理成一个好的典范。就可能把不适合(我目的的王阳明话语)去掉或不提,或作出(适合我目的的)新解释。因为我目的不是好坏全教,而是把各种事物当做一个工具,工具不顺手的需要修理,然后再让人用。 三、失误与断章取义及谣言 有的言论有可能被别人有意或无意的断章取义、背离原义,甚至删改后用于不同或相反的用途,特别是人传人的谣言层层加码。 例如,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冯的作战参谋将冯阎会师进攻蒋介石的地点,由河南沁阳误写成200公里外的河南泌阳,结果延误战机,是中原大战失败的原因之一。 对同一事物可能(删改后)用于不同用途 朱熹学说,不同的人、朝代,取其不同部分为己用。 例如格物致知。 例如忠君。 四、对无法考证的历史可以怀疑,但不可以侮辱 很多古代发明,特别是对人民有益的,由于战争等各种原因已经失传了,但其中毕竟凝聚着科学家对国家和人民的善念、爱国热情。物可以怀疑,人不可以侮辱,从古至今的爱国教育需要一脉传承下去。 比如张衡的地动仪,失传,由于王振铎版的复原品不太完善,有人就称“地动仪根本不存在”,有人称“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摆设”,”因此被移出教科书”,有人掐头去尾引用傅承义院士的话“房梁吊一块rou都比地动仪强”,有人觉得外国人说的话都香“奥地利人雷立柏说中国人对张衡地动仪的情绪是一种宗教式的崇拜”。 首先,要肯定和尊重张衡研发地动仪的为民、为国的初心,暂时不谈地动仪是否可行;其次,中科院冯锐称张衡地动仪“这些史料都是经专业的历史地震学专家审核过的”;再次,王振铎是考古而非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