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七章 四合一,求订阅! (第1/3页)
“听说齐地富庶,民风包容,我大概会从海上泛舟入齐,而后在那里一边做些营生,一边着书立说吧。”为了避免被越王勾践追踪到,此事范蠡并没有对外人提起。甚至连至交好友文种也不知情。相处近二十年,他早已看出那位雄主可以共患难,却不可以共富贵。为了避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结局,他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不过眼前的无咎本就是世外隐士,倒也不必隐瞒。说起来,无咎当年私自带走美人郑明,还给他带来少许麻烦。但当他后来听说对方的经历后,不但没有怨恨,反而格外欣赏对方这种超然于世的态度。这正是他今日特意来湖上相见的原因。他想看清楚这个人的本性,再决定是不是值得深交下去。于是下一刻,他放下茶杯,语气郑重道:“我在齐国也有些许薄名,若无咎君有意出仕,我可向齐侯举荐你。”“范先生举荐在下做什么?出将入相?”杨遇安摇头失笑,“我很清楚自己多少斤多少两,没这个本事。”“那去当一个都大夫如何?”范蠡继续提议道,“若能保境安民,或许也能青史留名。”“先生太过抬举了!”杨遇安还是摇头。“那当一县之令呢?”“先生便是举荐一个乡三老,无咎也不敢受。”杨遇安干脆地回绝。“为何?”范蠡对此并不意外,只是有些好奇。“因为无义。”“无义?”“敢问先生,吴楚争霸,越王吞吴,乃至于诸侯逐鹿中原数百年,哪一位是讲道义的?”范蠡目光微凝,沉声道:“夫差围勾践于会稽山下,是为了报杀父之仇。”“勾践北上吞吴,是为了报三年为质之耻。”“中原诸侯连年征伐不休,但大多数情况下,都师出有名。如何就无义了?”杨遇安轻笑道:“诸侯国君嘴里的道义,就真的是天下人的道义了?”“那依无咎君的意思,谁说的道义,才算是真的道义?”“当然是我说了算!”杨遇安指着自己,理所当然道。范蠡见他不似开玩笑,静待解释。便见杨遇安放下茶杯,正襟危坐道:“我是谁?乡野一匹夫而已。”“正如这片土地上千千万万的凡人一样。”“诸侯国君为了一己小义,连年征伐不休,使天下人流离失所,田地荒废,老无所依,幼无所养。”“这不就是为了小义而丢失大义吗?”“既失义于天下人,又如何称得上合乎道义?”说到这里,杨遇安摊手道:“诸侯无义战,我何苦还要为虎作伥?”“君子此言大善!”郑旦姐妹当先拊掌叫好。就连对面座的西施也听得妙目流波。她这辈子的人生底色几乎就是吴越争霸的过程,对此感悟最深。至于首当其冲的范蠡,经历最初的错愕后,脸上流露出欣慰之色,也跟着拊掌道:“我果然没有看错人!”“既然无咎君不愿出仕诸侯,何妨随我去齐地隐居,一同潜心治学?”一同治学只是自谦的说法,无咎只是一个武夫,哪里有什么学问?其实就是收徒弟的意思了。对于范蠡这种学富五车,早已名满天下的智者来说,如果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执念,大概就是着书立说,为自己找个衣钵传人了。这没什么可犹豫的,能够拜范蠡为师,杨遇安肯定一百个愿意啊!其实他自问做不到真正淡泊名利。主要是在这幽魂记忆世界里,哪怕给他去当周天子也没有意义。就好比他明明有两个倾国倾城的姐妹花老婆,结果回头一想,记忆里全是白光,白光,圣洁无暇的白光……可范蠡的学问不一样。这是真的能带走的“珍宝”。“夫子在上,请受弟子一拜!”……数月后,杨遇安随范蠡在齐国安顿下来。后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隐去本名,自称“鸱夷子皮”。这日,范蠡开始传授杨遇安学问。“我这一生,有三种学问最为自得,分别是商贾之道,用兵之法,以及技击之术,你想学哪一样?”肯定是全都要啊!杨遇安心里默默喊道。当然这话不能说出口。范夫子这道选择题,表面上看,是让杨遇安选择修习的学问。其实真正目的在于试探他的志向。全都要,那便意味着这个人胸无大志,只是贪慕虚名,浑噩度日罢了。范蠡倒不至于立即赶人,但往后他是别想学到真本事了。你也别狡辩说我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是单纯钦慕先生的学问,嘴一哆嗦就全选了。连这点暗示都看不出来,说明缺乏悟性,还好意思拜范蠡为师?所以杨遇安没有着急选择,而是认真思考起来。范蠡也不催他,拢手在一旁等待。只有极少数的天才可以生而知之,绝大部分人明确志向,都需要一个过程。……三种学问,杨遇安首先排除了技击之术。不是他瞧不起范蠡的剑术。只是从先前《越女剑法》的成色来看,他已经对千年前的武功不抱太大希望。就算范蠡本人剑术再高超,也不可能超过千百年以后的“当代人”吧?剩下的商贾之道与用兵之法,他下意识偏向后者。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古法再是精妙,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终究是会被后世渐渐淘汰的。相对来说,兵法校之商道,“落后”的速度没有那么快,似乎更有学习价值。毕竟有越吞吴的成功案例在前,范蠡的兵法肯定靠谱。而商道……来自后世商业社会的他,就算不是商业奇才,基本的常识也不缺吧?他不太相信先秦时代的商道,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帮助。只是当杨遇安准备效仿楚霸王来一句“商贾小道尔,剑一人敌,不足学,大丈夫当学万人敌!”时,心中没来由一阵悸动。他有种微妙的预感,如果不选商贾之道,今后将追悔莫及。眼下这个记忆副本世界,原主无咎的人生圆满,遗愿已了。这意味着他不会再有三周目重新选择的机会。一旦作出选择,就无法回头。该选哪一个呢?遇事不决,他决定问问仙子小jiejie。“三种学问,我是否最应该选择商贾之道?”“是。”琼花仙子没有任何迟疑。于是杨遇安也不再犹豫,拱手道:“愿学夫子的商贾之道!”“哈哈哈哈哈……”范蠡捋着花白胡子,仰天大笑。“我就说没有看错人,无咎君果然是上天赐予我的衣钵传人!”…………接下来半年,杨遇安一边跟着范蠡在齐国治产经商,一边学习他的商贾之道。这半年没有任何白光快进,是实打实地度过。他也因此在范蠡的言传身教之下,渐渐理解了他的学问精髓。原来当初范蠡给他三种选择,真的只是在考校他的悟性与志向而已。实际上在范蠡这里,三种学问本质就是一种学问,被他称为“计然之道”“计然”就是范蠡的夫子,按辈分算是杨遇安的师公。据范蠡介绍,这位计然夫子博学多才,擅长推演计算,因此精通世间万事万法。有点一法通万法的意思了。杨遇安感觉这说法有些夸张,但这半年学习下来,他确实发现范蠡不管在经商、兵法、剑术还是与人打交道的种种事情上,其实都在运用同一套理论体系,也即他自称的“计然之道”。于是已经学得小有所成的杨遇安,决心请教更加深入的学问。“夫子,计然之道的根本,是什么?”范蠡闻言,却反问道:“那无咎君以为是什么?”“学富五车,洞明世事?”范蠡摇头。“精妙计算,料敌先机?”范蠡还是摇头。“抛开表象,把握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最后这句,杨遇安有点破罐子破摔,将后世的车轱辘话都搬出来了。没想到范蠡闻言,目光有些惊喜。不过很快他再次摇头,道:“大道理的话,谁都能说出个一二三,但真正的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杨遇一愣,心道这不就是老子的《道德经》吗……莫非计然祖师学的是老子那一套?果然下一刻,范蠡开始讲解道:“世事纷繁复杂,然事关天下生民根本,不外乎食、货二事而已。”“不违背农时,百姓便不会缺少食用的谷物。”“不砍伐过度,山上的木柴便能用之不尽。”“江河里的鱼鳖,陆地上的走兽,乃至天下千千万万的生民,全都是这个道理。”“然而正如无咎君先前所言,诸侯无大义,为了争霸连年兴兵征伐不休,虚耗民力。岂不知民才是国之根本?如此本末倒置,越是征战,国家就越是衰弱。”杨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