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九章 虫豸开会 (第2/2页)
他现在执掌国政,捞钱的办法多了,应该不至于贪图这点钱财。 菟裘的封地? 三百户的小邑而已。 阳虎代理季氏家政,统领季氏所有领民,还要掌管鲁国上军的一万两千五百人。 他肯定也瞧不上菟裘这块蚊子rou。 宰予左思右想,觉得能让阳虎惦记的,估计也就只有《仁报》了。 这一年以来,《仁报》的地位在鲁国稳步上升,几乎成了鲁国各大官邸必订的机关报。 鲁国各地的行政长官,基本也是人手一份《仁报》。 曲阜的百姓也喜欢从《仁报》里找乐子。 而各地来往的商旅为了了解天下大事以及鲁国的政策变化,也产生了购买《仁报》的需求。 因此《仁报》的发行量也从最早期的每期数百份提升到了每期三千份。 即便已经扩产,但每期《仁报》一经发售,还是会被抢售一空。 阳虎估计也是看到了《仁报》的巨大潜力,所以才动了将它收归手中的心思。 宰予明白了阳虎的潜台词,后面的事也就好办了。 你不就是想要《仁报》吗? 我可以给。 但不能这么直接的给。 宰予回道:“阳子所言极是,我近来也时常感到精力匮乏。 既要治理好百姓,又要为国家谏言献策,还要为《仁报》书写文章,实在是难以应付。 只不过先前为了报答国君和列位卿大夫的信任,为了报偿您的提携之恩,所以才一直咬牙坚持。 虽然如此,但现在还是已经无法忍受了。 《仁报》中的时事与天下版面,其消息来源一直是由公宫方面给出,之后再交我润色成文发布。 因此,宰予厚颜向您提请,从今往后,直接将时事与天下版的书写工作移交公宫官吏进行。 至于书写文章的费用,则由我来一力承担,也算是弥补了官吏们代我出力的损失了。” 在旁人听来,宰予的话简直滴水不漏。 在阳虎看来,《仁报》的价值就在于‘时事与天下’,宰予愿意将其交出已经足以说明了他的心意。 而且,宰予又不明着说《仁报》是交给阳虎的,而是交给公室的,这就是给大家都留了面子,也给《仁报》的公信力留了余地。 如果国人知道《仁报》乃是阳虎cao持,他们自然很难再相信报纸上关于阳虎的正面报道。 但如果是公室撰写的文章,那就不一样了。 最后,宰予甚至还愿意承担支付公室官吏代笔的费用。 但宰予的心思自然没有这么简单。 这话乍一听起来,好像是宰予愿意将《仁报》中影响力最大的版面交给公室。 但细细一琢磨,如今阳虎总理国政,交给公室就等于交给了阳虎。 可如果再往深处一想,书写文章的其实既不是公室,也不是阳虎,而是公宫的刀笔吏们。 给刀笔吏提供润笔费的人,又是宰予。 那这里面就存在可以cao作的空间了。 阳虎听完了宰予的话,心中对他仅存的一点怀疑都消失了。 他拍着在鱼的肩膀,感叹道:“子我,真国之柱臣也!” 宰予听到这话,也笑得灿烂:“阳子过誉了。不知道您今日带我来这里,到底是要做什么呢?” 阳虎闻言,拍着自己的脑袋大笑着:“你看看我这个记性,差点忘了同你介绍了。 最近各地的春耕工作都完成的差不多了,所以各地的要员都陆续来到曲阜述职。 这些要员里有不少能臣干将,先前我就想把你引荐给他们,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 要么是这个人不在,要么就是那个人不在。 但今天正好大家都在曲阜,所以我就自作主张,把你请过来与大家结识一番。” 宰予笑道“有了这么多贤臣,看来今日这园圃之中,可谓是群英荟萃啊!” 阳虎亦是笑着点头:“对对对!群英荟萃!这四个字用的妙啊!” 宰予问道:“不知道阳子您要为我介绍的都是哪些贤人呢?” 阳虎笑道:“说起这里面的能人,那可就多了! 像是你我的老相识,费邑宰公山不狃。 还有东阳令公鉏极, 梁父令叔孙志, 季氏的贤君子季寤和叔孙氏的贤君子叔孙辄。” 宰予听到这几个名字,只觉心肺骤停。 这哪里是什么群英荟萃,这不就是一群虫豸开会吗? ------题外话------ 今日单更,明日悔过。 ——节选自《宰予日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