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文圣_第六十二章:江宁之祸,人心惶惶,大夏京都,暗流涌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二章:江宁之祸,人心惶惶,大夏京都,暗流涌动 (第1/5页)

    大夏京都。

    江宁郡之事,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心病。

    官越大对这件事情越为上心牵扯利益者,需细心算计。

    非利益受益者,需为国效力。

    只不过,当江宁郡消息传来后,却引来一阵议论。

    中部后堂。

    数位户部官员聚集,皆在商议江宁郡之事。

    户部尚书何言坐在首座,脸色不太好看,而其余官员则看着一封封加急情报,也纷纷变色。

    “六十两一石粮米,这是要做什么?江宁郡洪灾已经到了这个程度吗?这才几天过去?”

    有官员开口,望着奏折上的内容“江宁郡洪灾固然可怕,难民四起老夫可以理解,只是江宁郡米行也未免太过于激进了吧?这才几天,价格就涨了十倍。”

    “若是灾民再多,是不是价格要涨到几百两银子一石?当真是岂有此理。”

    又有官员开口,认为这价格实在是太离谱了。

    维民这才刚刚抵达江宁郡,

    价格就涨到几百两银子一石,这样下去的话,岂不是要破天价?

    “事出反常必有妖。”

    “这些商贩敢如此大胆来是难民扎堆,二来是官仓的确无粮,才促使他们任意妄为。”

    “而且这其中肯定有官府的人在背后撑腰,价格如此浮夸,却没有禁止,江宁府府君,还有江宁郡郡守难逃其咎啊。”

    几人你一言我一句,分析着江宁郡之事。

    首座上的何言却一直沉默不语。

    待众人说完之后,何言之声这才缓缓响起“眼下主要之事,还是救灾为主。”

    “朝廷派出龙舟运粮,但依旧是杯水车薪。”

    老夫打算拟份奏章,用国库银两购买当地粮食,只是眼下江宁府粮价疯涨,需立刻制止,否则国库之银,无法购买十之一二。’

    “到头来银两花了,赈不了灾,这才是大问题。”

    “诸位也准备好拟奏之备,明日早朝,需方侍郎还有李侍郎共同参奏。”

    何言开口。

    也思来想去,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国库银两购买粮食。

    用龙舟运粮,成本太大。

    倒不如直接用国库的银两购买粮食,既减少成本,又能有效救灾、

    只不过价格不能太高,比平时高一些他认,但要以十倍价格购买粮食,这肯定是不行的。

    比话一说。

    在场众人纷纷沉默下来了。

    过了片刻,李侍郎之声不由响起。

    “尚书大人。”

    “国库买粮,倒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眼下这般局面动用国库,会不会招来麻烦啊?”

    李侍郎开口,他是户部左侍郎,官拜三品,也是一等一的权臣。

    若是不出意外,待何言告老还乡之后,他就是未来大夏的户部尚书。

    何言已到花甲之年,这个位置最多再坐五年就到头了。

    自然身为未来的尚书,李侍郎也要直接耗空国库,

    留下一个烂摊子给自己,换谁都接受不了。

    当然这是核心问题,可还有一個次要问题。

    那就是国库这东西一直是极其敏感的东西,倘若这样做,会不会招来麻烦。

    江宁府涨价,你这边花钱购买粮食,这当中有没有猫腻?

    “没有什么麻烦不麻烦。”

    都到了这个时候,自然以救灾为主,如今国库还有三万五千七百万两白银可用,留有两万万两白银为根基,其余一万五千七百万两白银皆可用来购买粮食。

    “倘若江宁府米商愿意,可再拨五千万两白银,可以让他们赚点,但想要赚太多就别想。”

    何言开口。

    这是他的底线。

    高价买粮,天灾面前,他们认先解决完事再说,没必要斤斤计较。

    可要是天价买粮,那就完全没必要了。

    “尚书大人,那什么价格愿意购粮?”

    李侍郎询问道。

    “最高十二两。”

    何言出声,说出心底价十二两的确没啥问题,虽然翻倍了,但江宁府发生洪灾,想要维持原价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真要说的话,十二两白银一石,的的确确没问题,百姓自己掏点钱,朝廷掏大头。

    只要能稳定局势,问题便可以逐步解决。

    “好。”

    “那属下着手处理此事。

    李侍郎点了点头。

    与此同时大夏吏部。

    同样也在围绕此事议论。

    但不同于户部救灾之事使部后堂。

    只有三人。

    吏部尚书胡庸,吏部左侍郎徐来,吏部右侍郎王江。

    “江宁郡郡守当真是胡作为非,府内米商将粮米价格抬至六十两一石,天底下哪里有这么贵的粮食?”

    来的声音响起,痛斥江宁郡都守失责。

    “灾民四起,官仓无粮,他这般做也是无可奈何之为,虽有些过失,但也在情理之中啊。”

    出声江宁郡郡守张旸与他有些关系,自然要说上几句好话。

    情理之中?”

    “官仓无粮,难道就可以让这些jianian商肆意任为吗?”

    “这才几日?就涨至六十两一石,十倍之价,这就是官吏无能。”

    徐来继续痛户丝毫不给对方任何一点面子。

    “徐大人,您这话有些过了。”

    “天灾人祸,谁能控制?再者朝廷百官,有谁想出良策?”

    王江有些不服气了。

    只是,就在此时,吏部尚书胡庸之声却已响起。

    眼下之事,不是张肠所能块择的了。”

    胡庸一开口。

    两人顿时闭嘴。

    同时也在细细琢磨。

    “尚书大人的意思是说,是有人在背后指点张?”

    他们听得出这是什么意思,忍不住好奇问道。

    “昨日,大夏书院,顾锦年献策,苏文景连赞三声好。”

    而后入宫,陛下也龙颜大悦。’

    “今日,江宁郡郡守张旸,便放任粮价不管。”

    “两位说说看,这其中有什么巧合吗?

    ,

    胡康平静,道出关键点。

    “顾锦年献策?他能献什么策?文章诗词,顾锦年的确不错,老夫也佩服,可国之大事,他一个稚童懂什么?”

    “此事属下也听说过,可属下并不认为,顾锦年能献什么策,民间百姓也有言说,是苏文景看中顾锦年之才华,故而起了收徒之念,写下策略,将功劳赠给顾锦年。

    “这个说法,属下认可。”

    两人开口,从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他们认可顾锦年的文采,可对于治国这方面,他们并不认可这并不是轻视,而是种种原因,读书好不代表就会治国!

    那怕是科举状元,刚开始也不过只能入个翰林院罢了。

    原因很简单,在朝堂这个大染缸磨练一二吃亏,不上当,难以大用。

    这世间上不可否认是有天才的,但计谋这种东西,与阅历有很大关系。

    只是胡庸端起茶杯,细细品了一口,随后出声道。

    “无论是顾锦年出策,还是文景先生出策,甚至这只是一场戏,都不可否认一点。”

    张畅是受人指使,默认米商涨价,两位应当考虑的是,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谁让他们这样做的。”

    说完此话。

    两人顿时沉默大约片刻后,两人不约而同想到了一个可能性。

    “大人,您的意思是说,这是陛下故意为之,想要激起民怨,从而降低影响?

    徐来忍不住开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