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三章:大夏朝会,永盛之怒,阴谋再显,学子之怒 (第3/5页)
,胡庸让自己拿顾锦年做文章。 他听到这话就有些警惕。 毕竟谁不知道,顾锦年只是个幌子,他能献什么策啊,不就是皇帝自己的策略?找个人随便无关紧要的人顶上,出了事谁都不用背责。 “拿他做文章的话,只怕会惹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吧?” 何言皱眉,如此说道。 “不。” “何大人,陛下拿顾锦年当做幌子,无非就是消除影响罢了。” “陛下真正的意思,你我都知道,就没必要装糊涂,可你我更加知道的是,若是陛下当真狠下杀手,大夏将有内乱。” “陛下好战,做事凌厉,这是好事,但治国之上,杀气不可太重,眼下我等想要制止,就必须要让陛下知道百官态度。” “所以一定要在顾锦年身上做文章,因为顾锦年是陛下的一枚棋子,一枚试探我等百官的棋子,若是我等沉默不语,这刀就要落在无数人脖颈之处。” “若是我等严厉抨击,陛下也就不会杀气太重,很多事情便可以慢慢展开了。” “而且何大人,明日自然有人会率先开口,老夫的意思很简单,关键时刻,何大人明日站出来说两句即可,无须我等出面。” 胡庸喝了口酒,笑了笑。 “此事具体再看吧。” 听完胡庸所言,何言没有答应,只是给了一个模糊回答。 但胡庸所言,的确有道理。 而胡庸也没有继续谈论,只是笑了笑,谈论一些其他风趣之事。 只不过。 大夏京都内。 的的确确已经有不少风言风语传开了。 其主要原因,还是前几天国运诗引发的。 顾锦年著写国运诗,自然引起京都这帮读书人的关注。 而正是因为如此,从大夏书院出来的其他学子,不仅仅将国运诗宣传出来,包括苏文景大赞顾锦年献策之事也一并宣传出来。 起初,这些读书人一个个赞叹顾锦年才华横溢,但也不缺乏一些嫉妒羡慕之人。 只不过顾锦年的优秀,让这些人找不到什么借口去斥责什么。 可随着江宁郡事态愈发严重,一些酸溜溜的言论也逐渐冒出头了。 但真正引起这帮读书人注意的,还是早朝之后。 永盛大帝亲自承认,江宁郡所有救灾方案是按照顾锦年献策走的。 一些聪明的官员,猜测到原因。 他们知道,永盛大帝只是找了一枚棋子,毕竟顾锦年最近风头无人能及,前有千古文章,后有国运诗。 拿他出来当幌子最好,出了事,大不了就是顾锦年虽有才华,可惜的是太过于锋芒,不行得好好磨练一二,朕看走眼了。 没出事,顾锦年领功论赏。 而且江宁郡发生这么多事,武将集团愣是一句话不说,这也有点问题,故此普遍认为,这一切都是镇国公,苏文景,还有永盛大帝三人达成协议。 至于顾锦年,就是出来刷个脸的。 可官员知道又如何?肯定不会说出去啊。 但大部分读书人不一样,年轻气盛,最喜欢做什么事?不就是为民伸冤,张口道德,闭口百姓吗? 顾锦年原本是个纨绔,突然一下变成了大夏第一才子,他们服吗? 有人服,基本上见到顾锦年的人都服。 但大部分人是不服的。 为什么不服? 因为顾锦年背后是谁?是镇国公。 仇富心理是亘古不变的东西,一个纨绔突然一下变成大夏第一才子。 尤其是这个纨绔还是大夏最顶尖的权贵,你说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有人帮顾锦年造势? 答案显而易见,很有可能。 只不过找不到理由去喷,毕竟顾锦年纨绔归纨绔,也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最近风评又好,大家没什么好说的。 可现在有理由吗? 有。 江宁郡百万难民,而且谣言四起,传到京都来就是什么易子相食,千里赤地,民不聊生。 虽然事实没有这么夸张,可也差不到哪里去。 今天又传来消息,江宁府一石粮食卖出二百六十两白银的天价,到了众人嘴巴里,你传我,我传你,变成了一石粮食卖一千两。 这下子这帮读书人直接炸了。 你顾锦年不是大夏第一才子吗? 就这? 这就是你的献策? 让粮价暴增到一千两白银一石。 让头猪来指挥都不会这样吧? 而且更离谱的谣言都出来了。 户部右侍郎提议,应当与江宁府米商协谈,将价格压制行情价,国库拨款,购买粮食,从而减缓官府压力。 结果临阳侯直接否决,认为户部右侍郎勾结商贩,直接被罚革职查办。 可实际上今天临阳侯都没上朝。 但百姓愿意听这个吗? 不愿意。 他们更加愿意听到自己想听东西。 江宁府是不是难民如云? 是不是都吃不饱饭? 是不是粮价疯涨? 是,那就对。 那你顾锦年就是个祸害。 “一石粮食,千两白银,亘古至今,闻所未闻,历代历朝,何来千银之米,这便是大夏第一才子出主意?诬陷侍郎勾结商贩,我倒觉得就是顾家想要趁火打劫,赚取百姓血汗银两。” “为保仕途,不择手段,千万百姓却成了你顾家的官道之路?当真是可恨,可恨。” “什么狗屁大夏第一才子,什么狗屁千古文章,只怕都是有人在幕后指点,为的就是让他顾锦年官路亨运罢了,当真是恶心。” “我无法想象,一个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人,竟会想出这样的策略?还敢说这国运诗不是他人代笔之?” “走,去大夏书院,我要与顾锦年当面对质,我要问问他,到底安着什么心?视千万百姓于水火当中,看看他的心,是不是黑的。” 一道道声音响起。 京都内,明显是有人故意抹黑顾锦年,将顾锦年骂成不仁不义不孝不忠之人。 如此恐怖的议论,也惹来百姓反感。 有人不安好心,从中挑拨。 而大部分读书人则是盲目跟从,整件事情只需要细细琢磨一二,就会察觉漏洞百出。 可问题是,情绪高涨之下,普通人就是容易被带歪。 听风就是雨,这是常态。 再加上,心中的嫉妒,以及群体效应,所有人下意识觉得顾锦年就是错的,江宁府难民如云,这是顾锦年的错,粮价暴涨,也是顾锦年的错。 这个时候你要是敢说一句顾锦年的好,得到的就是谩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