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二章:宝体境,立言之说,古今往来第一仙灵根显! (第1/5页)
大夏王朝。 已是深夜。 对比京都百姓的甜美睡梦。 京都秦王府内,却显得无比压抑。 望着玉案面前的卷宗,李遂有些头疼无比。 而堂内,也有数十名谋士,正在翻看各类卷宗。 李遂很难受,他现在拥有大夏王朝的监国之责。 这是一件好事。 可快活了没几天,一大堆麻烦便堆积过来。 最大的三个问题。 让他头疼不已。 永盛大典要不要撰写?这可是老爷子目前最在乎的一件事情,也是儒道最关心的事情。 大夏王朝是一统十国而来,可根基不稳,需要文化大统一,修建一部古今奇书,扎实文化。 这件事情,前朝其实就已经开始准备了,只不过开国初始,百废待兴,民生最为重要,精神上的东西,还是比较虚的。 故而立下意,但没有施行,这也是太祖当年最懊悔的事情。 江山打下来不是一件难事。 守住江山才是一件难事。 如今看似太平年间,可文化战争与经济战争可是已经打起。 经济战争还好,大家彼此发展,也没有特别大的贸易来往,可文化战争不一样,这就是儒道。 争夺的是正统。 抛开第一圣人世家有子嗣之外,其余三大圣人世家,可谓是你争我斗,尤其是最后一位圣人,扶罗王朝与大夏王朝争了多长时间? 而这永盛大典,就是定民心之书。 也可以叫做开元大典,当时定的是开元大典,后来架不住百官要求改名,所以就改成永盛大典了。 只是撰写永盛大典,前前后后所需要五千多万两白银。 国库目前存银四万万两白银,之前是五万万两,拨了一万万两白银到江宁郡去修缮家园,赈灾不需要这么多银子,但重建家园一万万两白银完全不够。 若不是抄了不少家,外加上以工代赈,不然的话,国库所有存银都不够拿去修缮一郡之地。https:// 这剩余的四万万两白银,其中有两万万两白银绝对不能动用,当做军需银存储着。 防备随时发生的战争。 多余的两万万两白银,六部都眼巴巴的盯着,那个部门不缺银子? 他虽有监国之责,可上面给的银子,就八千万两白银。 五千万两白银拿去撰写永盛大典,可眼看着马上军费要开始拨了,兵部天天派人过来催债。 大夏军费,也足足八千万两白银。 也就是说,有五千万两白银的空缺。 想要暂时挪一下,上面死活不答应,户部不是不给,是老爷子死活不同意。 李遂怎可能不头疼? 上面是两件事情。 第三件事稍微简单一点,大夏,扶罗,还有大金王朝已经达成共识,互派学子交流。 这帮学子来大夏以后,住的地方,和书院需要不需要花银子? 大夏自称国力强盛,人来了你不可能给人家住差的吧?包括吃喝一类,肯定要往最好的来。 不然岂不是丢脸了? 可修建书院和住处,下面人报的价格,也让他头疼,一千四百万两白银。 一分钱都不能少。 不是不可以省,而是面子工程,只能多不能少,少了这事就办不好,这事办不好,自己这个监国也就成了笑话。 老爷子一直盯着,太子的人也盯着。 让他心烦意乱。 其实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 银子。 缺银子。 大夏国库很缺银子。 能动用的银子就那些。 而且更让他紧张的还有一点,那就是自家这個老爷子,好像想征战了。 大夏过了十二年平静的生活,如今也算是养精蓄锐了一会。 老爷子的心思,他其实心里明白。 不就是十二城的事。 想要夺回来。 换做以前,李遂绝对是双手双脚支持,毕竟又不是自己当家。 可等到自己当家后,李遂头就疼了。 没有银子打仗。 也打不起仗,这要是一打,一个月可能就是大几千万两白银丢水里,万一打个半年,国库直接就是赤字。 打个一年,直接回到开国前。 边境十二城,靠近扶罗王朝,真要开打,扶罗王朝绝对会暗中援助,所以不能兴兵。 唉。 “你们就没有一点办法吗?” 想到这里,李遂直接将桌上的奏折丢了出去,望着自己的幕僚,神色烦躁。 看着李遂发怒。 众幕僚有些沉默,一个个眼中露出畏惧。 不过还是有人开口,看着李遂道。 “殿下。” “其实无论殿下怎么清算,无非总结便是国库缺银。” “永盛大典不可怠慢,兵部军费也不可怠慢。” “外加上修建书院等等,前前后后,方才属下也算过,缺银六千万两左右。” “若从国库取银,肯定是下策,不过属下有一个建议,不知殿下愿听否?” 幕僚开口,想到了个主意。 “快说。” 听到有主意,李遂顿时来了精神。 不管主意是好是坏,最起码总比自己现在六神无主要好。 “殿下,您还记得,永盛三年至永盛五年,国库欠银之事吗?” 幕僚开口。 刹那间,众人眼中一亮。 而李遂却不由微微皱眉,他知道这个事情。 永盛三年至永盛五年,大夏王朝许多地方遭遇旱灾,有妖怪作祟,也有其他问题,导致国家税收相差极大。 而为了稳定朝廷,自己老爷子缩减各大皇亲贵族俸禄,以及百官收入,同时施以仁政,减税借款,帮助各地解决困惑。 “伱的意思是什么?” 李遂看着对方,有些好奇。 “殿下。” “自殿下监国之后,属下便查过此事,属下发现,当初借银之人数不胜数,而七年来,还款之人,却是少之又少。” “前前后后大概有两万万两白银在外。” “抛开各地巡抚不说,光是朝中百官,外加上其他王亲贵族,凑出个六千万两,不是什么难事。” “倘若殿下愿意,从这件事情下手,一来陛下也不会说什么,本身便是有借有还。” “二来,也可以维持原样,不耽误任何一事,永盛大典继续撰写,兵部军费也能照常放下,还能获得兵部支持。” “再来,上文院也能建造而出,还是漂漂亮亮的建出来,可谓是一举三得。” “既能解决殿下现在的心头之虑,还能适当削减太子势力,就不知殿下何意。” 对方开口。 的的确确想出了一个妙招。 其余幕僚纷纷惊叹,心中也不断称赞着。 可这位秦王殿下,却没有太高兴,反倒是皱紧眉头。 “国库欠银之事,本王知晓。” “你所提议的,倒也不错,可若是真的施行下去,只怕本王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