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四章:吾为顾锦年,今日为国立言,扬国威,凝国魂,塑国骨! (第7/8页)
“老夫相信,你有办法打破这个规矩的。” “不要站在常人所站的位置,你要站在不同常人所站的位置,去思考问题,去想解决之法。” “留给你的时间不多了。” “礼部已经开始草拟公文。” “陛下虽然没有答应,可基本上也是妥协。” “最快三日,最迟七日。” “锦年,你好好想清楚。” “老夫给你备了一车酒,倘若你无法想出,就大醉七天七夜。” “醒来后,一切无事发生,这件事情不怪你。” “不过你要铭记,永远不要忘记,用这件事情来鞭策自己。” 苏文景认真开口。 说完这些话后,他转身离开。 没有多说一句话了。 而这里的确运来了一车的美酒。 进,打破规则。 退,大醉七天。 以此为鞭,日日夜夜记住,使其成长,而不能荒废自我。 这就是苏文景想表达的意思。 此时此刻。 顾锦年无言。 他依旧靠在大树下,不知该说什么。 打破规矩。 如何打破? 和亲之事。 本身就没有任何问题,站在国家角度上,这就是没有错的事情,一意孤行,拒绝和亲,先不说其他,自己拿不出道理来。 谁会搭理自己? 自己舅舅疼自己,可自己舅舅是皇帝,一个皇帝最希望的是国家太平,最希望的是百姓安康,国家稳定。 而不是为了自己外甥的一句话,置百姓于水火不顾。 此题.......无解。 顾锦年没有去思考问题,而是端起一坛酒,再一次喝下去了。 又是一日后。 悬灯司,镇府司,齐齐出手,压制京都内一切乱语。 两日后。 永盛大帝没有任何回答。 但礼部已经开始着手挑选公主。 三日后。 太月公主被礼部挑选而出,年仅十七岁,是永盛大帝最小的女儿。 理论上怎么也不会挑选到她。 可没有办法,其余几位公主不是嫁人,就是年龄太大了,还有一位公主,体弱多病,这要是出嫁,极有可能死在半路上,所以只能选择太月公主。 对这一切,永盛大帝没有说一句话。 连朝会都没有开。 一切的一切。 都是由礼部开始处理。 的确,随着礼部流程下来,定期时间,为十二月三日出嫁。 为良辰吉日。 但为了降低影响,从北门出发,不走最热闹的东门,并派官兵周围把守,免得惹来民怒。 十二月一日。 皇宫内,有不少哭声,太月公主出嫁,其母哭的撕心裂肺,太月公主本人更是直接昏厥。 这一日。 顾锦年也不知道喝了多少酒。 十二月二日。 所有一切全部备好。 北门早已经有官兵出现,周围被清空,匈奴人也已经在这里等候了。 子时一过,十二月三日。 匈奴大皇子,骑乘战马,身披红袍,在北门一直等待着。 丑时。 两位公主被送到玉辇内。 等到未时出发。 三千人的随从,显得浩浩荡荡,侍女抱着花篮,在两旁等待着吉时。 那玉辇当中。 两位公主的哭声不大,因为哭了许多日。 百姓无法过来,可却能从两旁酒楼看到这一幕。 气愤之声。 可悲之声。 叹息之声汇聚在了一起。 很屈辱。 的确很屈辱。 齐齐木坐在战马上,他目中空无一切,这一刻,他得意万丈。 而大夏书院。 顾锦年将最后一坛酒喝完。 他终于起身了。 有很多人时刻在关注顾锦年,也知道顾锦年为什么烦恼。 他们害怕,顾锦年就此沉沦。 可直到这一刻,看到顾锦年站起身来后,一个个不由满是喜悦。 他们认为,顾锦年是要有所动作了。 可没想到的是。 顾锦年只是回到了房内。 似乎去酣睡了。 沉默。 沉默。 安静。 安静。 书院学子们一个个不知该说什么,他们寄托了很多希望在顾锦年身上。 可现在,突然之间,他们发现顾锦年似乎......终究是个人。 他不是神。 一些大儒夫子看到这一幕后,也不由叹了口气。 甚至就连苏文景眼神当中也闪过一丝无奈之色。 顾锦年,终究还是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是啊。 公主出嫁。 这种事情,也不是一两个人能够阻止的。 但过了一个时辰后。 突兀之间。 顾锦年的房门打开了。 他满脸醉意。 可怀中抱着一卷书纸。 朝着书院外走去。 “世子殿下,您这是要做什么?” “世子殿下,您是要去那里?” 不少学子开口询问。 可顾锦年没有回答,而是一路前行。 当下,众人没有啰嗦,一个个跟在顾锦年身后。 不仅仅是学子,一些夫子大儒也鬼使神差的跟了过去,他们不知道为什么。 顾锦年虽有醉意。 可他的目光,却充满着坚定。 众人知道,要出大事了。 没有人迟疑。 纷纷跟了过去。 这一路上,也有不少读书人,从大夏书院到京都北门,有不少读书人看到了顾锦年,也发现许多人跟着顾锦年。 一时之间,所有人纷纷跟了过去,虽然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可顾锦年如今已经名扬天下。 谁不想过去看看热闹? 大夏皇宫内。 永盛大帝站在窗前,感受着阳光沐浴,他内心也充满着复杂与纠结。 他由始至终没有出面。 没有答应和亲。 也没有不答应和亲。 一切都是礼部做的,他知道,但他不想知道。 一个是意气之争。 一个是血淋淋的现实。 他也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也就在此时,魏闲的声音响起了。 “陛下。” “世子殿下,从大夏书院,直奔北门,抱着一卷宣纸,不知何意。” “是否要派人阻拦?” 魏闲开口。 “锦年去了北门?” “他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