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 船宴(下) (第2/3页)
做这船宴,要是顿顿如此,各位的船资可远远不足。”也不用孙若涵解释,伙计已经抢先说到。 原本每日船餐,煮个鱼,弄点米饭,也就对付了。这四冷盘、六热炒、四大碗的,听着耗费就不便宜,相比起本就随心所欲的孙若涵,这真正靠船资讨生活的伙计和船夫才觉得rou痛。只是既然是东家的决定,他们也没有置喙的道理,只希望东家这趟船别克扣了自己的那份工钱。 伙计这么一说,船客们才恍然,而孙若涵这才知道,今天竟然是除夕! 他做的这一顿,竟然是年夜饭?呵,赶巧不巧,以船宴做年月饭也不算亏待,事实上自民国时,太湖沿岸的一些居民时而会去船上定一桌,或是尾牙,或是年饭,以作一年对工人、对家人、对自己的犒赏。这样的风俗至抗战时才因花船的匿迹而消失。 而新世纪以来,因为船上污水直接排放会污染太湖水,被政府下令禁止在船上举办船宴,特别是蓝藻事件后,国务院正式出台管理条例,以光福镇为代表的太湖船菜本是姑苏城的一张名片,如今也成了绝响。 唯有一些姑苏的餐厅,在大厅里布置个花草桥廊,石雕些凉亭、船舱,假假的弄个‘船菜’以作缅怀了。但那些菜,早已不是真正的船宴菜。 没想到自己竟然有机会,在这姑苏城外的河道中再置一桌船宴,世间奇妙莫过于此。只这一份感悟,就让孙若涵感念这份‘思念’的神奇。 “诸位,这船宴算是除夕相聚有缘,我请大家,不记作船资。不过,孙某也有不情之请,我这船上的伙计和艄公都是辛苦了一年,可否让他们一同入席?也算是今年的尾牙宴。” 既然是东家相请,有道是客随主便,船客们也没有拒绝的道理,都应声同意了,挤了挤空出了两个位置。只是伙计和艄公有些意外。 “东家,你这是……” “幸得你们两人一年辛苦,孙某才得以在这水上讨生活,这除夕夜也归不得家,是孙某亏欠二位。今日一应花销算孙某账上,但愿明年两位身体安康、财源滚滚。” 听了这话,伙计和艄公对视一笑,道了声:承东家福。也不拒绝了。这尾牙宴本就是风俗,东家有请,是没有推辞道理的。两人坐到了席上,难得让东家服务自己一回。 鲞松卷、呛虾,之后是胭脂鸭和出骨虾卤鸡,简单的四道冷盘,鸡鸭鱼虾都齐全了,精致也丰盛,只吃得众人口舌生津,脾胃大开。 孙若涵又从船舱里淘出了一坛酒,本就是船上自带的,也不是什么好酒。 绿蚁浊酒,带着些酸涩,现代人大概是喝不惯,孙若涵用筛子虑去了一层绿末残渣,给诸位满上。 艄公多取了个杯子,倒满一杯。 “东家,这杯酒您可得与我们共饮,尾牙宴哪有东家不喝酒的道理?” 孙若涵本不太爱饮酒,特别是正在烹饪的时候,更不能饮酒,些许的差别就会影响一道菜的味道。但是在这样的情境下也容不得他推辞,他也不想推辞。在这千年前的姑苏小河中,举杯邀月,劝君共饮,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他举杯就和诸位齐饮而下。 略带酸味的酒液,酒精度不高,却也没有想象中的难喝。古人不懂蒸馏,更没有工业的勾兑添香,农家土酿,就是这片山水原来的滋味。 船宴正菜入谱的有四十余道,各有名目,如翠堤春晓、江南一品、满天星斗、黄袍加身、鱼跃清溪、王不留行、八仙过海等,均是取材于本地河鲜,即捕即食,取材新鲜、调料简单,注重食材的那味本色。 正如叶圣陶所说:“船菜所以好就在于只准备一席,小镬小锅,做一样是一样,汤水不混合,材料不马虎,自然每样有它的真味,叫人吃完了还觉得馋诞欲滴。倘若船家进了菜馆里的大厨房,大镬炒虾,大锅煮鸡,那也一定会有坍台的时候了。”(《三种船》) 船菜的精妙就在于小锅烹饪,一次只做一样,吃完一道再做一道,不急不慢,认真对待。与其说是菜馆待客,更像是家中宴请。这种家宴的轻松和真诚,大约也才是船菜这一独特流派的魅力所在。 就连那初时郁郁寡欢的读书人,也像是被这氛围影响,久违的露出了笑容。 家国天下,都说天下不平何以为家,可若是大唐百姓都能安居,人人都可足食,又何愁安禄山这等胡人?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 当年太宗皇帝念出这诗句时,是何等意气风发?春日玄武门宴群臣,这是我大唐的开篇之歌。 九夷簉瑶席,五狄列琼筵。娱宾歌湛露,广乐奏钧天。 三皇治世、五帝定伦,而后有我华夏的万里江山,华夏从来不缺少外敌,千年中更是分分合合,从没有千年的王朝,但有千年的传承,万年的华夏。 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大唐不会因为这些人倒下,哪怕这些囊虫身居高位,哪怕胡人节度使野心勃勃,都只是纤芥之疾。只有大唐的百姓都不再承认它,不再眷恋它,才是一个王朝的覆灭。而大唐盛世,这里依然是大家心中的盛世大唐! 这时,不远处的寺庙中敲响了钟声。 咚! 咚! 咚! 一声接连一声,钟声不绝。 “是寒山寺的钟声,是跨年钟!” “去岁除秽,新年安康!” 或许是饮多了酒,张继原本苍白色脸色多了些血色,他也不忌寒风,走到了船头。 “东家,今日多谢你的船宴。”钟声之中,张继向走到他身旁的孙若涵道。 “客气,只是适逢其会罢了。” 船舱外有些冷,但借着酒意温度却正好,让人清醒了一些。 “好一个适逢其会,此情此景,在下也‘适逢其会’偶得一诗,还请斧正。” 见书生这样说,孙若涵初时并不在意,笑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