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绽放在遗忘后的味道 (第2/2页)
民国战乱频繁,少有完整的建筑群保存,故而这条数百米的长街在国内也是极为罕见和珍贵的。西中市两旁零星分布着五峰园、艺圃、泰伯庙、环秀山庄等历史景点,稍远些是著名的桃花坞,可惜唐寅故居——那座“桃花坞里桃花庵”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目前并没有对游人开放。 众多的旅游景点,却没有足够的停车场,导致这里的停车位始终紧张,所以大巴车将旅客送达后便要离开,等下午游览结束再来接人。 “结束前,提前半小时打电话给我。”司机大叔做了个电话的手势。 陆梨点头答应了,看着大巴车开走。 “大家请安静一下,我来点一下人数。” 碧君一连说了几遍,游客才安静了下来。 清点人数的工作并没有想象的容易,不是部队也不是学生,游客多半没有配合的想法,清点完已经是十分钟后。这导游初体验果然有些累人,不过这样的感觉也不坏。面对形形色色的游客本就是导游的工作,巍峨的阊门古城墙下,是她踏出的第一步。 “好,大家请看这边,”陆梨打开了小蜜蜂扩音器,“这里就是阊门,可以说是苏州的地标。大家选择阊门这一片的景点来旅游,眼光很不错的。” 导游的话让一些游客笑起来,他们都知道,选择这里是因为这些景点免费而已。公司团建,本就没多少经费。阊门、山塘、五峰园、泰伯庙,都是不需要门票的。 不过从阊门开始认识姑苏城,确实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因为姑苏城的历史本就始于此地。 “根据记载,当年孔子带着颜渊登泰山,在泰山顶上孔子指着东南方向,问颜渊是否看见吴国的阊门。颜渊点头回答。所以至今在泰山顶上的孔子庙前还有‘望吴胜迹’的石牌坊——这段对话记录在《论衡·书虚》中。” 陆梨娓娓道来,之前闹腾的游客此时也被吸引了注意。众人顺着她的介绍,望着这座城门。 “在泰山顶上当然看不见阊门,只能看到滔滔大江,孔夫子是以阊门指代当时正在崛起的吴国。还有曹雪芹写红楼梦,提笔也是从阊门讲起。所以在古代,阊门就是姑苏的代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地标建筑。” 或许过去不知道,又或许依稀在书本上听说一些。但真正站在这古迹之前,听着历史,感受时代的沧桑感,那种感觉和书本是决然不同的,这也是旅游的意义。 气通阊阖,这座始建于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的城门,是姑苏城的前身“阖闾大城”的八座城门之首。传说玉帝居住于高高凌霄之上的天宫,天门本名就叫“阊阖门”,伍子胥便以此为名而筑阊门,并仿造神话中天宫的格局而筑姑苏城,因此姑苏在筑城的那日起就有了人间天堂的美誉。 阊门当然早已不是2500年前的阊门,在这数千年的时光长河中,它遭遇过太多的磨难,一次次的经历损毁和修复,从吴国覆灭,楚国重修阊门,到秦始皇拆除诸侯国首邑的城墙,又在汉时重建,之后又数次因战火被推倒而重建过。五代十国、元末明初、太平天国…… 这座多灾多难的城门,用自己饱经岁月侵蚀的青砖,尽自己所能的护卫着这座城。它见证了这座城市一次次的兴衰荣辱,作为都城的最后一道屏障,它的每一次倒塌,都意味着姑苏城面临了近乎覆灭的浩劫。 直到最后一次,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因大炼钢铁需要建高炉的砖石,它伟岸的身躯被推倒,肌rou骨骼被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时代潮流中,只剩下城上的残垣断壁,和下面孤零零的石门。于是,姑苏没了阊门。 但是,没有阊门的姑苏城是残缺的。 2002年,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启动,SZ市园林设计院以《盛世滋生图》、《三百六十行》等古画为蓝本,并参考了抗战时留下的一些珍贵照片,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收集大量附近出土的旧城砖重建阊门,新城墙又将残存的民国城门的残垣隔空包纳其中,尽一切可能的保存历史遗迹,又尽量还原历史风貌。 历时四年,今年(2006年)阊门城楼再一次屹立在大众面前,它或许已经不是曾经的它,但在苏城人的心里,它始终的这座城的灵魂。耳畔依然传颂着那些诗词歌咏,回荡在千年的时光长河中,激起层层的浪花: 【吴趋自有始,请从阊门起。】——这是晋时陆机的咏唱。 【阊门四望郁丛丛,始觉州雄土俗强。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这是唐时刺史白乐天的感叹。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又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这是明朝大画家唐伯虎的歌赞。 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站起,这座城门承载着悠久的岁月。 听着陆姐的讲解,碧君的手触碰着厚重的墙砖。此时城门下车水马龙,汽车、电瓶车络绎不绝,遥想两千五百年前,孙武、伍子胥率军从这里出兵伐楚,兵甲战车同样是在这城门下陆续驶过。 脑海中历史的文字与眼前的城门重叠,这座城仿佛还保留着那时的记忆。 真是不可思议,2500年,多么漫长的岁月,却仿佛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同一时代,在遥远的西方,巴特农神庙下古希腊悲剧正在上演,亚里士多德尚有一百多年才出生;阿拉伯帝国尚未建立,那片土地上的国度依然有着古老的名字,叫作巴比伦。 而如今,古希腊文明只剩下零星的古迹和只言片语的神话,与现代的希腊毫无关系;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早已成了传说,它的人、它的事淹没在不可知的时间深处。在这些古老的土地,哪怕出土些许的文物,也无人能读懂上面的文字,因为他们彻底断绝了文明的生机。 但这座城市依然延续着传承,一年年、一代代,通过古老的文献、通过人文古迹,将历史封存,交付到了后人的手中。灵岩山颠有西施的琴台,天平山后有越王卧薪尝胆的白马涧,从阊门进去几百米目所能及之处,跨在西中市上的不起眼的皋桥,是东汉时皋伯通的住处,成语“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正是出于此地。 这样的古迹太多,这里的每一条小巷、每一条小河,都曾在岁月长河中留下过故事,对于碧君来说,这些就是她想要分享给每一个游客的东西。她当然爱着她的故乡,也希望跟多人能了解、能喜爱这片土地。 这是她想要做一名导游的初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