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第2/3页)
多年了,从一开始的新手到后来渐渐熟练了,有时也会想着自己带个徒弟怎么样。不是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吗?是不是挺有成就感?” “啊?我当你朋友,你想当我爸爸?”碧君说着,自己也忍不住笑起来。 陆梨她也不在意,“只是个比方啦,你看,如果是这样的关系是不是会比较亲密呢?可是这么多年来也一直没什么机会,明明好几个比我更晚来的同事也都带过后辈了,这种事情大概也需要缘分吧。不过现在想想,第一个喊我前辈的是碧君你还是让人挺开心的。” 这么说真让人有些不好意思,碧君也不知道该怎么接话了。 这时,一阵切菜的声音传来,原本热闹的大厅也安静了下来。说话的客人们都停了,仿佛在聆听某种演奏。 “真动听啊,就像是某种音乐一样。” “这是周奶奶的绝活,她是这里的大厨。” “说什么大厨的,这家店里只有我一个人啊。”说话的老奶奶端着一碟菜过来了,大概六十多岁的年纪,头发都白了,但一身厨师的装扮却给人干练的感觉。“这是‘吴门相会’,小梨你还是喜欢这菜啊,每次来了都点这个。” “因为好吃嘛,而且过了这季节可就没有了。” “好吃也不能盯着吃,同样的一道菜重复去刺激味蕾,再好吃的也会吃腻的。” 陆梨也不管,夹起一颗白白的球就塞进了嘴里,“碧君你也别客气,这是用干贝和现拆的蟹粉做的,味道特别好。” “啊,干贝和蟹粉?可是完全看不出呢!”碧君也夹起一筷,对着光,透着诱人的光泽,“这个刀工可真厉害啊。” “刀工这种事啊就要常练,我下了一辈子的厨,这菜刀就成了最熟悉的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父亲、爷爷、曾爷爷,一代代都是这么说。怠慢个几天,刀就不顺畅了,若是耽误一星期,那几个月就白练了,坚持着坚持着,不知不觉就这么练了六十年,说穿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事而已。” 熟能生巧,说的简单,可是六十年如一日又是如何的不易! “说起来,祖上曾经来留下过一本菜谱,只可惜在那动乱的年代没有保留下来。”周奶奶说着,只觉得有些不舍。 父亲已经故去了几十年,菜谱上的那些菜如今也只有她会做一些,儿子、儿媳都不愿意学厨,孙子如今读书课业那么重,更没了学手艺的时间,周家这手艺,大概也就要断送在她手里了。 吴门相会、三花盈门、渔舟唱晚,那些大概都会随着自己断了传承吧。 真有些舍不得啊。 次日是休息,碧君迫不及待的来到太阳花园,想要向孙若涵分享自己一天的经历。 “那些游客啊,说下一次还会来苏州呢。”碧君自豪的说,对她来说,游客的这句话是最好的夸奖。 “那挺好。” “对了,下次我能带别的客人来太阳花园吗?” “谁,谢婉蓉?” “不是她啦,是个老奶奶。”碧君说着白了他一眼,婉蓉来还需要她带吗?人家都熟门熟路了。 “是个做菜很厉害的老奶奶,做了一辈子菜,都快七十了,还自己一个人开着店,真不知道干嘛这么cao劳。如果是我的话早就退休,想做什么做什么了。” “那可不一定,说不定你老了也这样。”孙若涵说着也笑了,“这姑苏城的老人不都是这样吗?七八十岁还经常出来,有的种地卖菜,有的做志愿者,总是闲不下来。” 这么一说还真是,寻常路边经常会看到一些老人。家中也不缺这点钱,儿女也都劝着休息,可就是不听。人活一世,临老了,不愿呆在家里虚度时光,总想做点什么体现自己的价值。 “周奶奶大概也是这样吧。”碧君若有所思道,“家传的厨艺不想断送在自己手里,但是后人又都不愿意学习。好可惜啊,她的手艺可真好,让我觉得和你很像呢。我记得你的菜谱上也有啊,吴门相会、渔舟唱晚、翠堤春晓、三花盈门,还有好一些,和你的菜谱一样呢。” 孙若涵起初不在意,但听着这些菜名却有些愕然,“周奶奶,是姓周吗?” “周奶奶不姓周姓什么,”碧君没好气道,孙若涵也会说废话了呢。“周奶奶最厉害的是刀工,切菜的声音,就想音乐一样。” “是吗?这样的刀工。”孙若涵笑了,他有些恍惚的想起记忆中的那个少年。“嗯,合格了。” “什么呀,笑嘻嘻的,好像有你的功劳一样。说定了,过两天我带周奶奶过来,尝尝你的菜,说不定可以指点你两招。” 碧君不希望周奶奶的厨艺失传,就像她口中多年前遗失的菜谱一样,徒留遗憾。 “嗯,说好了。”孙若涵重重的点了点头,随即又想到了什么,“对了,你刚刚说给游客介绍拙政园,说那个王锡麟是败家子吗?” “难道不是?”王锡麟正是王献臣之子,将整个拙政园都赌输了,在古今往来的败家子中也能名列前茅了吧? 孙若涵摇摇头,他也不确信,毕竟他在幻境之中也只待了几个月,甚至没看到拙政园的建成。只是记忆中那个见过几面的古灵精怪的小鬼,依然让他有些怀疑。 “你知道拙政园是怎么被赌输的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