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三章 交州一行 诚为可贵 (第2/2页)
“建安十七年春末,出湘水,闻鲁肃督军,麾下万人,其德威厚,众有传颂。其时亦传刘备带兵入川,留有襄阳太守关羽图北,宜都太守张飞转南郡,州中向朗督秭归、夷道、巫、夷陵四县军政民事。” “建安十七年夏初,以快舟入芜湖县。此处县令更变,不识其人。” 蒋休有隔两年再见学宫,门面重修,斗檐接柱,诵读声起声落。 “蒋休?”这一声音比黄柄的嗓音还要沉雅。程咨在门檐庇佑下,一时因高著学宫,反倒没有注意。 “程君。”蒋休顺性撩起衣袍,迎来带有起色的回礼。 孙瑜在学宫后院的内室,他因在意学宫而长居,公务也就便地处理了。二人依次序行礼,而后蒋休先拿出代步骘转交的信件,“郡守,临淮步刺史有信转付。” “蒋休,步刺史、陆太守对你都很看重,”孙瑜先说出信的内容,“存依信中叙功,汝在将军子弟名重一时。” “休只一武夫,文不过寻章摘句尔。” 孙瑜不复多言,静存不过一声:“那今日先返宣城,见见讨越中郎将吧。” “是。”蒋休埋下身子,长拜而起。 宣城的护城河没有挖修扩建,这并不异置大小的观感让自己觉得寻得一种失存的感觉。 依记忆寻回蒋院,不必的,护送的军马早不顾行人神色,一趟送抵府门。 陈伯看起来鬓角又白了不少,甚至几个眼熟的行人也见不出原来面孔,但他们暂且停下手里的活,齐目准色,没有任何言语。 “父亲。”蒋休来到数年未回的书房,可既坐之人还是铜兜鍪,铁札甲,书写了周代吕氏的“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 “休儿,回来了就先去歇息,此返事极多。”蒋钦气声沛然,传入蒋休的耳鼓,咚咚回响。 “父亲,孩儿不知召回何意。”蒋休一步不肯进,在明眼能见的外人眼前终以稽首,强其两胁使之自动。 “休儿,起来吧?壹儿还好。”蒋钦知道有人看不见,故意甩颤竹筒,清朗旷越。 “父亲,兄言二人协力,足能建功立业。特以此烦问父亲,召返何意?”蒋休略知“天与不取”与“时至不行”的《易》义,即使我之险,也要迭动使为守险。 蒋钦叹不出一口气,垂言:“休儿可知吴郡沈氏?” “略知其受逆于前世,今不振于郡内。” “嗯,此行尚不忘旧事,足矣,足矣。” 蒋钦觉得有必要婉拒此等天降之事,抱持这种想法的尚不止一人。 沈睧凭几倚坐,聆听沈仪亲口所报:“听郡守与其人商置,议办召次庶蒋休。” “蒋休,此人见父仕军,倒不知随入交州是否参掌机密,能定一州,临淮步氏怕又居某氏之上。”沈仪觉察到淮泗旧旅的威压,试观当今朝中,江东人士处几少显宦者,也不过郡吏、县守,徒以一地而守一地尔。 “吾只是要意若竭心交通,何不遣其嫡长一子?今见其来,怕不是无意举仕、会心结交。” “此言甚是,若日后蒋氏有奉,当拿此身问其理节所在。”沈仪强带硬色的讲完这句话。 “嗯,沈若领衣时,观其神态如何?” “领受新衣,难言齿语,恐怕此症难解,此疾难除。” 蒋休另取出陆绩交托的信,乘此进身献言:“父亲,郁林太守、吴郡陆信委我转付。” “好,容我观其才子信中所言。” 信内落在的首句话是“沈氏矫清贵材”,对此是极中肯的,自家立武入职,尚未成姓,怎可能与其称亲于一家? 但随后“将军之子通经,博悦贵轻,察纳明机”等语却让蒋钦甚难看透这一番的作用。 至最后“君驭臣,唯恐臣弄君。以酷吏治重臣,微未之处起为卿相,宦戚交政,皆君可能纵而便之人势。今此结好,望慎决为。” “可矣,可矣。”蒋钦没想到会以人子跨州送信的方式接收名士诤议。使蒋休出走,这许是从来料之吧? 蒋休坐立,不知道父亲观信后的感受。邻郡之沈若,对于同父弄母之兄、家族宗长密谈听见不得,尽管各学有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