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楔子 如果时光重新来过 (第2/2页)
如果,时光重新来过,或许,可以想一些办法的……年轻时无法可解的事情,到了他这个年纪,好像也不是太难办。 也就是一些观念上的事情罢了,却往往能够拦阻人一生的幸福,恍然觉察时,已经时过境迁,人生不再了。 不知从何时起,“小玥儿”开始成了他记忆中的名字,那个聪明、倔犟又……痴心的姑娘,只能萦绕在他梦里了…… 如果可以重来,他应该、可能、绝对不会再放过去了吧…… 呵呵……想啥呢! 他禁不住自失的一笑,终是要走了,居然像孩子一般乱想起来,有些……嗯嗯……放任。 如果能那样,这世上哪里还会有“遗憾”这个词? 他放开那不切实际的孩子气想法,思绪又重新回到这片黄土地上。 用他已经习惯了的学者的语言来说,黄土是第四纪陆相黄色含石英、长石、云母等六十多种矿物的钙质胶结而成的粉砂质土状沉积物。 它具有垂直节理发育、间隙性大、湿陷性等特点,用中原家乡的话来说,是属于“立土”,挖洞方便,但遇水却很容易流失、滑塌、崩解。 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割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了,从高空上看过去,像黄原上老年人的那一张粗糙的皱脸。 就在这大自然无数的黄色皱褶中,在这片和阳光同样色泽的土地上,却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 如果不查看有关的统计数字,谁都想象不到,在这黄土高原的千山万壑中,究竟生活着有多少个村落和人家。 无论你沿着哪一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而且他们密集得会令你感到不可思议。 十多年来,他几乎踏遍了这里的沟沟坎坎,这些沟壑见证了他的青春、他的苦乐,他的……梦想。 他熟悉这里的每一处地方,像了解自己的手掌…… 这里的村落大都邻水而居。 荒原上的河流像是生命的常青瓜藤,纵横交错的细细水流,如同瓜藤一般串连着一个又一个的村庄,像一个个结出的瓜,或大或小。 有的村庄实在没办法了,只能挤在干山上,村民们常年累月用牲口到沟道里驮水吃。 不这样做,就只能吃天上降落的雨水了…… 他们消息闭塞,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出过自己住的那条沟。 在那些远离交通线的深山老沟里,人们谈论山外的事,就如同山外的人议论国外的事一样新鲜。 清光绪年间,陕西靖边县知县——豫省光州人王沛棻王斋堂做诗《七笔勾》,描写黄原定、靖一带风俗民情。 从山川地貌,到衣食住行,无一遗漏,语虽多讥诮夸张,内容也带主观色彩,然生动形象—— 万里遨游,百日山河无尽头,山秃穷而陡,水恶虎狼吼,四月柳絮稠,山川无锦锈,狂风骤起哪辩昏与昼,因此上,把万紫千红一笔勾。 窑洞茅屋,省上砖木措上土,夏日晒难透,阴雨更肯露,土块砌墙头,灯油壁上流,掩藏臭气马粪与牛溲,因此上,把雕梁画栋一笔勾。 客到必留,羊奶熬茶敬一瓯,面饼葱汤醋,锅盔蒜盐韭,猪蹄与羊首,连毛吞入口,风卷残云吃罢方撒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笔勾。 没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丢,纱葛不需求,褐衫耐久留,裤腿宽而厚,破烂亦将就,毡片遮体被褥全没有,因此上,把绫罗绸缎一笔勾。 堪叹儒流,一领蓝衫便罢休,才步入黉门,文章便丢手。匾额挂门楼,荣华尽享够,嫖风浪荡懒向长安走。因此上,把金榜题名一笔勾。 可笑女流,鬓发蓬松灰满头,腥膻乎乎口,面皮似铁锈,黑漆钢叉手,衣服不遮丑,云雨巫山哪管秋波流,因此上,把粉黛佳人一笔勾。 塞外荒丘,土靼回番族类稠,形容如猪狗,性心似马牛。语出不离毬,礼貌何谈周,圣人布道此地偏遗漏。因此上,把礼义廉耻一笔勾。 呵呵……他就是因为不信邪,被这“狗屁”的诗给勾引到这块土地上来的,并从此留了下来。 治沙、治土……如今粗算起来,竟然有了十八年之久……十八年啊…… 望着窗外这迷人的春光,或许是累了,他有些不甘的闭上了双眼,沉沉的睡了过去,恍惚之间,他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召唤: “孩子,来吧,来这里,到这里来……” 飘飘荡荡的,他来到一座黄色的大山里,一处巨大的空间中央,一座巨大的祭坛,上面正闪现着他一生的点点滴滴…… “孩子,缘定缘灭缘起时,缘聚缘散缘重遇……既然不甘,那就重新来过,花有重开日,许你再少年,去吧……去吧……” PS:新书启航,书友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书,不妨在书评区里说出来,否则,狐影实在是把握不好,只能一个个的试……好累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