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奴牙郎_第489章 安史之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89章 安史之乱 (第2/2页)

更有青壮百万……某观河北叛军,不过土鸡瓦狗之众!”

    李隆基听到这里,拊掌笑道:“爱卿所言极是!”

    就在这时,文武中传来一个声音:“陛下,右相所言,臣无法赞同。”

    李隆基闻言看去,发现出言者,乃是哥舒翰。

    石堡城之战后,哥舒翰嗜酒如命,落了中风,不良于行。

    这一次上朝,哥舒翰是坐在抬椅上,被内侍们抬到了殿中。

    此时的哥舒翰,不顾杨国忠的怒目而视,肃容说道:“北衙南衙的禁军,大多都是新伍之卒;至于东西二都的青壮,从未遭过战事,仓促之间难以成军。”

    李隆基觉得此言有些刺耳,沉声问道:“那应当如何做?”

    哥舒翰:“第一,边军之中,属朔方军距离河北最近,陛下应当下旨令其尽快东进;第二,东西二都,挑选青壮,加紧cao练,可作辅兵之用;第三,臣在陇右时,为了应对吐蕃,曾经建立了一只戍边军队,名为神策军,战事倘若吃紧,陛下可抽调其中军士,驰援长安;第四,回纥部如今称霸漠北,与河北素来存着忿怨,陛下可以遣派使者,去往回纥请援。”

    哥舒翰停顿片刻,沉声说道:“陛下,河北平叛,除了上述四条,倘若想要万无一失,还应召回一人。”

    李隆基:“召回何人?”

    哥舒翰:“安西节度使,周钧。”

    杨国忠听到这里,连忙站出来说道:“陛下,安禄山不过一痴肥胡儿,麾下的士兵也是一群乌合之众。哥舒将军所言,未免危言耸听……”

    哥舒翰恼怒的打断了杨国忠:“叛军来自河北三镇,常年于苦寒之地作战,都是百战精兵,何来乌合之众一说?!安西节度使周钧,知兵事,有胆识,多谋略,曾经率领安西军,以少胜多,大败吐蕃和大食,是平叛主帅的不二人选!”

    杨国忠咬牙说道:“安西军地处西域,距离长安城有七千里之遥。就算现在下旨令其开拔,进入关中,怕也是明年春暖花开之时了。那个时候,叛军早已灰飞烟灭。朝廷如此兴师动众,岂不是让周边的小国看了笑话?”

    “再说了,大唐名将又岂有周钧一人?光是在这长安城中,高仙芝、程千里、毕思琛等等,皆是主帅之才。倒是哥舒将军,一心总想让周钧还朝,莫不是存了些其它的心思?”

    哥舒翰闻言大怒,用手指着杨国忠,浑身颤抖,恨不得当场站起身与其相搏。

    李隆基头疼的摆了摆手,示意二人冷静。

    李隆基在御座前来回踱步,口中又不自觉说道:“八月时,朕就想让周钧回来省亲,再参加明年正月的大朝会。只不过右相那时说,安西局势紧张,周钧倘若离开,怕是无人能代其坐镇……”

    杨国忠见李隆基犹豫,偷偷将手背到身后,打了个手势。

    很快,有韦、裴、杨、薛姓的朝臣纷纷出列,向李隆基进言。

    有人说,河北将士都是心向大唐,造反之事,不过是迫不得已,只要加以时日,必定能够幡然醒悟,弃暗投明。

    有人说,叛军貌似来势汹汹,其实外强中干,各州府有坚城,又有义军,多番阻截之下,叛军兵力必定消耗甚多。

    有人说,朔方、河西、陇右,在加上京畿南北两衙,控兵之数已经超过了四十万,对上叛军,已经有着绝对的优势。

    还有人说,安西军距离长安遥远,倘若调动,一路上消耗粮草补给甚多,反而会拖累平叛的步伐。安西都护府又牵制大食和吐蕃,必须要有一员大将坐镇云云。

    李隆基重新坐回御座,看了看满朝文武,思考良久后,终于下定决心说道:“封毕思琛为都畿兵马使,到东京洛阳募兵;再封金吾将军程千里为河东节度副使,去往河东募兵;令朔方军东进,共击叛军。”

    哥舒翰闻言大急,连忙向李隆基说道:“陛下,这些兵力,恐不足阻挡叛军!”

    杨国忠得意洋洋的说道:“安禄山叛乱,本就是失心失德之举,其麾下兵士必定有人反对。且瞧着吧,无需朝廷出手,叛军之中就会内讧。如今陛下在河东、洛阳募兵,又令朔方军东进,已是万全之策……如此一来,陛下请放心,不到十天,安禄山的脑袋肯定会被送到长安!”

    李隆基闻言,微笑着点头:“安禄山宵小之辈,朕又岂会将他放在眼里?这般安排,已是谨慎行事。”

    朝中文武,山呼万岁,唯有哥舒翰一人,跪在原地,脸上满是绝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