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41章 转圜之计 (第2/2页)
发起的夺权兵变,总结出数条经验。 一、李隆基在晚年并不像史书中描写的那般昏聩,这位寿命只剩数年的皇帝,在权谋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赋。如果瞧他,不定就会吃了大亏。 二、周钧如果想要自立,当下真正的可用之人,还是太少。应当努力争取更多对李唐不满、只忠心于自己的贤人能士,并将他们安排到朝堂、军队等多个重要位置上。 三、在安排人事上,周钧应当更加谨慎一些。由其是涉及到军权的重要岗位,必须做到知人善用,多留后手。 四、当下虽然周钧兼知三公,又代为监国,但是下依旧是李唐的下。一旦犯浑,想要立即取代李唐而治下,那么等待周钧的,将是无穷无尽的麻烦。这种时候,低调做大,积蓄力量,才是最关键的要务。还有一点,万万不可向他人随意吐露有心自立的想法。 五、比起朔方、河西等中原地区,安西才是周钧的大本营。安西四镇由于长期归于周钧的麾下,与中原牵涉不深,再加上流民、应龙教、隐门、十二龙部等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忠诚度方面,要远远强于中原各地的州县。往后,重点发展安西,而在河西和朔方地区则施行怀柔政策,才是摆脱唐室影响,最终走上自立的唯一办法。 想完了这些,周钧对郭子仪和李光弼道:“陛下为了扶持太子继位,欲对吾等不利,你们且,应当如何面对?” 郭子仪看了李光弼一眼,见后者默然不语,便开口道:“当年,王忠嗣领北藩,控四镇之兵,权倾下,陛下深惮之,将其打入冤狱,险些使其命丧其郑当下,圣人欲禅位于太子,大帅当年平马嵬坡之乱,使得太子兵变失败,不得不远走江南。太子恨大帅入骨,倘若继承大统,必定会谋害大帅。” 周钧向郭子仪问道:“那子仪可有计策,能够破局?” 郭子仪拱手道:“老夫以为,大帅应当向陛下陈清利害,劝其回心转意,在叛军势大、大唐将倾的前提下,劝导陛下不应再重现当年王忠嗣之事。” 李光弼听到这里,忍不住道:“副帅此言得轻巧,陛下向来刚愎自用,不肯听取人言。假如他从善如流,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之流,也不会得到可趁之机,祸乱大唐!” 周钧此时也对郭子仪道:“陛下此次在凉州设伏,欲将我囚在宫中,又派出使,携带密旨来夺兵权。这两道计策,皆是下了死手,不留后路。这君臣之间,已经存了不死不休的念头,子仪又岂能将吾等的性命,寄托在陛下的心念之间?此举不外乎与虎谋皮!” 郭子仪叹了口气,转而道:“陛下倘若不思变通,吾等只能另辟蹊径,借以求活……凉州城中,尚有多位皇子。比如寿王李瑁,丰王李珙,凉王李璇等等。倘若大帅推其中一人上位,有了从龙之功,既是保存了名节,他日也当无惧于太子。” 周钧见郭子仪言语诚恳,心中渐渐清楚后者的想法。 郭子仪忠于唐室,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位出身北藩的唐军宿老,也将周钧视为中兴之望、大唐砥柱。 所以,郭子仪一方面想要维护唐室,另一方面又想保全周钧。 他对李隆基尚存有一丝希冀,指望这位皇帝,能够认清下形势,不要再做出为祸大唐的蠢事,但郭子仪内心深处,隐隐约约也清楚,李隆基喜好权术,又偏信jianian佞,并非是明君,所以最后才提出了从龙的备案。 周钧思考许久,最后假意认可,又对郭子仪道:“此策尚可,但究竟选择哪位皇子,还需从长计议。” 见周钧点头,郭子仪欣喜不已,回道:“大帅倘若有意,郭某可以从中斡旋。” 周钧先是点头,接着道:“不过,在寻得一位皇子从龙之前,我还有一事要做。” 郭子仪一愣。 周钧:“接下来,便是攻打范阳的关键时刻,倘若军中内讧,还如何能够取胜?” 郭子仪身为朔方军主将,自然清楚周钧的想法,无奈道:“此次参与兵变的朔方军将领,大帅可否留他们一条性命?” 周钧:“这些将领,连你这位朔方军的主将,都敢押入牢中,倘若不尽早除去,往后如何领兵?” 郭子仪知道,周钧这是动了杀心。 无奈之下,郭子仪轻轻点头,同意了周钧接下来的命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