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奴牙郎_第705章 枢密院议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05章 枢密院议事 (第2/2页)

李光弼部作为主力,吸引住史思明的注意力,再以仆固怀恩部绕行至史思明的后方,最后双方一南一北,共同包围住并吃掉史思明的主力。然而,因为蓟州叛乱一事,李光弼和仆固怀恩未能在指定时间里,到达战场,使得史思明有了戒备,火速退兵,最终功亏一篑。”

    听到这里,枢密院中的其它文武大臣,纷纷看向皇帝。

    后者面色如常,示意封常清继续说。

    封常清:“前线的战事,除了史思明和伪唐,剩下的便是回纥和吐蕃。回纥人数次犯边,但都被朔方军打了回去。至于吐蕃人,最近一段时间颇为安分,一直都没有动作。”

    周钧见封常清介绍完了战局,开口问道:“关于朝廷接下来的用兵,你们是如何看的?”

    枢密院的文武大臣,纷纷表达了看法。

    有人说,李嗣业和段秀实向南进军,势如破竹,应当令他们的部队,早日进入山南东道,开始与伪唐的军队作战,从西边向江南进攻。

    又有人说,长安和洛阳已经收复,郭子仪的军队,可以顺着黄河的支流向东出发,堵住史思明的退路,再与李光弼配合,共同啃下这个最硬的骨头。

    听了这两条建议,周钧开始仔细思考。

    李嗣业和段秀实的部队,收复了山南西道,与占据了山南东道的南唐部队,已经开始正面接触。

    相传,南唐大将乃是鲁炅,此人与张巡一样,善于守城,而且韧性极强。

    当年,安禄山麾下的大将武令珣,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南阳,鲁炅缺兵少粮,坚守城池数月,硬是把武令珣活生生的熬死在了战场上。

    之后,田承嗣替了武令珣的位置,继续与鲁炅对阵。

    后者又是坚守将近一年,使得敌军不得向前半步。

    但是,鲁炅不如张巡的地方,在于他虽然会打仗,但不擅于治兵,手下的士兵常常有劫掠、杀良之过,故而在南唐之中,口碑很差。

    想到这里,周钧对封常清说道:“山南东道地势险要,不利于攻坚,只能智取。尤其是李嗣业,你告诉他,击败阿史那承庆的那一战,虽说是胜了,但凶险异常,万一有了差池,便会成了大败,今后一定要慎之再慎。”

    交待完了李嗣业和段秀实,周钧又开始思考中路军的郭子仪。

    郭子仪部队所驻守的洛阳,其南方就是伪燕的残部。

    诸如尹子奇、田承嗣、蔡希德等人,虽然都是能征善战的将领,但如今燕国灭亡,这些人不过都是各自割据罢了。

    郭子仪凭借手中的兵力,完全可以轻松的吃下这些地盘。

    关键问题是,一旦郭子仪击败这些燕国残部之后,将会面临两个敌人。

    第一个敌人,是驻守江南西道鄂州的南唐大将来瑱;而第二个敌人,就是驻守在淮南道徐州、亳州一带的史思明。

    这两个敌人,都是极为难缠的角色,史思明是狡猾如狐,而来瑱却是坚固难撼。

    周钧平心而论,倘若真的上了战场,如果非要在史思明和来瑱二人中,选一个当对手,周钧宁可去选史思明,也不会去选来瑱。

    原因无他,来瑱外号『来嚼铁』,这个人在史书之中,几乎是打了一辈子的硬仗,从未有过一次败绩。

    保卫颍川,以少胜多;攻坚洛阳,陷阵冲锋;襄州平叛,半日破敌;鲁山奇袭,大破史思明部,缴获无数;汝州血战,敌军数倍于己,被其打到望风而逃。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良将,根据史书的记载,被宦官诬陷中伤,最终被皇帝冤杀。

    也正因如此,关于来瑱的记载,语焉不详,缺了许多资料。

    所以,论名气,他自然也远不如郭子仪和李光弼。

    想到这里,周钧对封常清说道:“传令郭子仪部,令其收复洛阳附近的州县之后,暂且按兵不动,等待李光弼部行过黄河之后,再相互守望,共同南下,切不可冒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