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82章:试问天上仙人,谁敢来此人间(求订阅)  (第2/2页)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一层一层,层层推进,简直是高潮一波接着一波,一浪接着一浪。    而在这一浪一浪,一层一层不断的叠加当中……最后的高潮则如排山倒海,雷霆万钧,气吞山河,直捣黄龙,一泄千里……    ……    “老师,这首琵琶行也太美了。”    “好好看节目。”    “是,老师。”    不少学校一众学子盯着镜头里面的画面。    而有的一些学子,已经闭上了眼睛。    这会儿,他们觉得看与不看都是一样的。    一边的能够聆听的琵琶曲,另一边却是能够在他们内心展开画面的琵琶行。    哪怕就是闭上眼睛,他们也能在脑海里展现出这一迷人的画面。    ……    “教授,您觉得长恨歌与琵琶行比之如何?”    “你觉得呢?”    “我不知道,但我现在好激动,我感觉,琵琶行似乎已经超过了长恨歌。”    “你的感受是对的。”    某大学中文系,一众学子,以及那些中文系导师,这时亦是完全的目瞪口呆。    他们可以说是读过太多太多的诗作了。    也研究过太多太多的诗词。    可能很多时候,他们都有一些职业习惯,觉得诗歌也就是如此。    可是。    一首琵琶行,却是让他们完全沉醉其中。    这一首诗歌,他已经不仅仅单单体现了他的文字艺术。    更为体现的,还是他的结构艺术。    是的。    就如这位琵琶女所弹的琵琶曲,其高潮一波接一波的结构形态,那就可以完全秒杀其他的诗歌。    但……他们知道。    看起来,这首《琵琶行》还未结束。    是的。    刚才陈凡念的,只不过是《琵琶行》的第一部分。    陈凡继续念道: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这是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也好理解。    他说的是琵琶女自述身世。    但你以为,白居易要讲的就是琵琶女吗?    并不是。    所以。    这才有了第三部分: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与第一部分一样,第三部分又是一系列的金句爆出。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但琵琶行的经典,又怎么会是这一些金句呢。    当你听到最后一句,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时。    你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这首琵琶行到底写的是谁了。    没错。    琵琶行只不过是明着写琵琶女,实则暗里写白居易自己。    琵琶女是明线,白居易则是暗线。    明线与暗线相互交杂,层层推动,直到最后……才引出诗人的真正意图。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虽然与白居易不一样,但他们在很多地方似乎又是相同的。    只不过,一个是被商人抛弃,另一个却是被朝廷贬谪。    当然。    在这里面,这里面有没有当年那一位湘灵的影子,那就看你怎么看了。    一曲琵琶曲结束。    白居易这首《琵琶行》也就此完结。    现场所有人没有一言。    不是他们不想说,而是,面对着如此经典,面对着如此千古之诗篇。    他们一瞬间不知道用什么语话来描述自己内心激动的心情。    哪怕。    他们嘴角里刚想喊出,我草……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面对着如此传世之作,我草……简直是玷污了这幅作品。    或者。    这个时候他们想到了《琵琶行》里的一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所有人的安静,就是被琵琶行彻底给震撼住了。。    但这一边的安静。    整个央视综艺频道的收视,已经破了17个点。    ……    “兄弟,醒醒。”    “怎么了?”    “节目结束了。”    “啊……结束了?”    “你看,陈凡老师都下台了。”    看着空空如也的舞台,无数沉浸于其中的观众这才醒来。    但哪怕如此,他们仍是喃喃自语:    “长恨歌。”    “琵琶行。”    “诗魔白居易。”    而另一边。    对于那些亿万观众,对于那些无数在直播间内观看直播的朋友。    他们却大声的吼出:“试问天上仙人,谁敢来此人间……”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