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五章 顾兰兰:唯一的故事3 (第1/2页)
在昏暗“烟巷”尽头的倒数第三间小火锅店里,顾兰兰和她的两位好友围坐在与膝盖差不多高老旧木桌的三方,半蹲姿势坐在圆筒形的草墩上。矮桌的桌面中间有一个比头稍大的窟窿,窟窿里放着用来加热火锅的风炉,风炉里放着十多块已经预先烧红的木炭。 比顾兰兰矮半个头的中等身材,穿着蓝色长围腰的老板娘,端着盛满红色麻辣牛油火锅底料的铜锅缓缓走到她们的桌旁。老板娘弯下腰把溢出麻、辣、香等味道的大铜锅稳稳放在了风炉上面。在guntang木炭的作用下,火锅里的红油表面扑通扑通冒出了伴随着浓香味道的气泡。 “这里面……有那个吧?”李菲托着腮嘟囔到。 “你是说……罂粟壳吗?”周晓颖说。“兰兰,你们允许吃这个吗?” “嗯……不能……虽然我知道这会吃起来很爽……但……唉……”顾兰兰说道。 “是啊,虽然磨碎了,还是能闻得出来。老板娘这是去找做医用鸦片碱的人,高价收来的吧?”周晓颖说。 “我看也像是医用那种原料的副产品,我记得谁和我说过,缅甸最后一片非法罂粟田好像七十多年前就被关闭了,阿富汗的最后一块田也好像没多坚持几年。”李菲接着说到。 “我们走吧,我最讨厌这个,我知道你们两一直以来也很痛恨任何与毒品有关的东西,不然我们高中的时候也不会一起合作做那个有关全球禁毒的课题研究。更何况兰兰是马上要上天的科学家太空人,估计航天协会那边的人更讨厌这个吧?”周晓颖说着就要站起来,李菲也开始起身。 “我都离开这里去南京那么多年了,你们真是一点都没变。是的,我也没变,我也一样讨厌这些”顾兰兰说。 三人起身后便径直走出了小店,老板娘知道这三位常客为何离开,心里有愧也有鬼的她没试图阻拦,只是有点不舍地看着在她这里已经吃了快二十年火锅常客。她们从小女孩成长成了成熟女子,而且可能以后再也不会来这家小店关顾了。 在临近一家同样经营数年的小火锅店坐下,点了菜,上了锅,开始享受着热腾、香辣、浓郁的火锅后,三位好友继续聊了起来。虽然在她们吃了快二十年的张阿姨火锅店里闻到禁品这件事让三人都闷闷不乐,但罂粟这个问题还是勾起了三人共同的回忆。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某次老师布置的小组课题是要求同学们研究过去二百年里消亡的东西。周晓颖,李菲和顾兰兰三人选择了研究经过人类长期努力,才基本禁止的自然种植类毒品。 这家小店门头上,依然挂着那块老旧的牌子:“浪费粮食的都是狗。” 夹着一片硕大的毛肚,放进火锅里左右涮来涮去时,双眼盯着筷头的顾兰兰说:“我记得,我们的课题主要是研究了二十世纪后期到二十一世纪前期那段时间,缅甸北部种植天然毒品的一些情况,但没怎么说后面具体是怎么消失的,你们记得的嘛?”说完她把毛肚提到放了半碗油的小碗里来回荡了几下,便直接把毛肚送进了嘴里。 李菲把齐肩的头发拢起,用一根蓝色皮筋扎到了头后,一边说到:“是啊,实际上我对后面的发展也是很感兴趣的,只是当时毕竟只是个高中的课题作业,时间和篇幅都不够。你们还记得后来我们约定都去找一些书啦资料啦读读,再交流交流?” “嗯,我没去找书,不过我找到了2023年前后的几篇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报告,虽然很多十分具体的细节被忽略了,但大体上还是很有启发的。”周晓颖左手握着装着五六条细长的鹅肠,半没在红汤里的漏勺,右手用筷子拨弄着漏勺里的鹅肠说到。 “怎么说的啊?”顾兰兰和李菲几乎一起问道。 “报告里回顾了从2023年往前三十年‘替代种植’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若干得失和成果。‘替代种植’记得的吧?我们的课题最后提了一下。”周晓颖说完把那五六条鲜嫩的鹅肠一起送进了肚子。 “对,这个我记得。不过我们当时只是看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情况,当时中国是希望通过种植补贴、高价收购甚至一定程度的现金补贴,让那些传统种罂粟的地方改种粮食啦水果啦这些普通的经济作物。”李菲夹起一块已经煮了一阵子,开始变得又面又沙的土豆片,放进了自己的蘸料碗。 “是的,但实际效果并不好,甚至在这个政策执行初期已经开始种粮食和其他东西的很多原烟农,经过几年后又开始。深层次的原因没怎么说,不过从文字上看不是政策连续性的问题,而是具体到,即便是加入了很多不计成本的补贴,还是不足以抗衡”说着周晓颖夹了一块已经变成浅咖啡色的牛rou起来。 “嗯嗯,说起这个,我后来看到了几位长期在那个地方生活工作的人写的笔记,他们也觉得这样虽然看起来主动,但却还是从战略上很被动地被链牵着鼻子走。”顾兰兰挑了一筷头蘸料碗里的蒜末和葱花到嘴里。 “咦?这倒是很有趣,日记里怎么说的?”李菲问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