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曼德勒游记 (第2/2页)
宫殿内部,郑经来到宝座的下面的大厅。这里是国王举行典礼和接见境外使者的地方。 大厅和宝座之间有各族台阶,这象征着王权高高在上。 在宝座后面的内厅,里面供奉着“奈特”“马哈吉里”的雕像。“奈特”是缅甸的神灵,有天、地、山、水等等的自然神灵,也有家族和部族的祖先,甚至还有奴隶。 而“马哈吉里”则保佑着权和家的世代安康和繁荣。 王宫看着面积不大,但里面的建筑挺多。 这次郑经看了皇帝上朝召见群臣的大殿、居室和嫔妃居住的一大片后宫。 这些宫殿金瓦红墙,都是缅式风格,很可惜的是,这些宫殿里面都没有家具陈设,看起来空荡荡的。 最后,郑经看过皇宫博物馆后就到了离开的时间。 在离开的时候,郑经还上去了皇宫内的瞭望塔,站在瞭望塔上,能把整个皇宫的风景看在眼中。 离开皇宫,拿走自己的护照,看了一下时间,发现离天黑还有早,这个时间,郑经决定去一趟曼德勒最有名的地方,乌本桥。 乌本桥和曼德勒皇宫一样,都是位于阿玛拉布拉古城内。 坐车来到乌本桥,郑经发现这里的人很多。 这其中,情侣是最多的。 因为乌本桥又称为“情人桥” 乌本桥横跨东塔曼湖,长达1200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柚木桥。 桥墩、桥梁、铺桥的木板都是用珍贵的柚木。 乌本桥修建于贡榜王朝的敏东王时期。 历经风雨的冲刷洗涤,日光的投射照耀,木头已呈浅灰色,作为游览的景点,更作为当地百姓每日过往的交通路径,至今它仍坚固地屹立在东塔曼湖中。 乌本桥全桥完全由柚木铆合而成,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长的柚木结构桥。 桥柱与桥柱之间相距米远,桥柱有1000多根。 整座桥相接处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全靠斗榫。 这座桥已经历经150年的风风雨雨,但是依然结实。 在当地,这座桥有个好听的名字“情人桥”桥有长度,而爱情没有长度。 乌本桥当初建桥时,在桥头桥尾和桥中共建了六座亭子,以供行人遮阳躲雨。 在缅甸人看来,六座亭子体现了佛教的“六和精神”。 六和精神本是僧团生活的准则,即戒和同修(戒律面前平等),身和同住(行为上互不侵犯),口和无诤(言语上和谐),意和同悦(精神上志同道合),见和同解(在思想上有共识),利和同均(经济上均衡分配)。 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缅甸人相恋时,会赶来乌本桥,立誓永葆这六种和睦互敬的精神。 郑经在这里看了一会就离开了,没办法,别人都是成双成对,只有他孤身一人,吃狗粮都吃饱了。 从乌本桥离开,郑经又去了离这里不远的马哈伽纳杨僧院。 马哈伽纳杨僧院靠近乌本桥,是缅甸最为重要的佛学院。 前面说过,缅甸信奉佛教的家庭,每个男人一生必须出家修行一次,也可更多,时间长短从几周到几年,甚至终身当和尚的都有。 马哈伽纳杨僧院虽说修建时间并不长,只有50余年,但是长期在此修行的僧人已经达到上千。 而僧院最著名的则是每天早晨10:30进行的“千人僧饭”。 缅甸是小乘佛教国家,僧侣严格实行“过午不食”和“托钵乞食”,第一餐在4:00,第二餐在10:00左右开始沿街化缘,12:00以前回到寺庙吃完。 上千僧侣整齐的排成两排,托钵赤脚,目光保持在在前方三英尺,不可左顾右盼,手臂静静包裹在袈裟内,静默有序的缓缓向前移动。 在院堂内,当地的信徒开始给他们分发食物,僧人拖钵接受食物和进食的时候才可以露出右臂,然后走到餐厅或者回宿舍进食。 僧人的所有食物都是当地信徒提供,整个过程没有任何语言交流,都是静静的。 现在这个僧院的僧侣已经不用出去化缘,会有各地信徒轮流带材料来给僧侣做饭作为修行。 因为他来的时间不对,没有看到僧人化缘的画面,稍微有些可惜。 离开僧院的时候,太阳已经西斜,夕阳出现在天空中。 看到天空中的夕阳,郑经这才发现时间已经很晚了。 因为担心晚上的治安,他赶紧坐车回到酒店。 回到房间,郑经整个人躺在了床上。 太累了。 看着洁白的天花板,郑经打开地图功能看了起来。 现在宝藏所在的地方他已经知道,可是宝藏的具体位置还不清楚,只能等到明天过去看过才能知道。 这么大一片范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找到。 拿出藏宝图看了一下,实在是看不懂上面的路线,最后只能放弃。 郑经现在把全部的希望都放在了地图功能上,希望它能给力点。 晚上的时候,郑经没有出去吃饭,而是在酒店餐厅吃的。 吃过饭,时间已经很晚,躺在床上看了会短视频就找周公下棋去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