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四章:藩王谋逆,变数?青蛟渡劫! (第3/4页)
多管。 只是要求跟历年持平即可。 但没想到,他们竟然富到随随便便就拿出两万万两,就这还好意思喊穷减税? 一时间,老皇帝眸中闪过杀意。 恨不得宰了这群官绅。 将他们的家产全拿来充盈国库,扩充军队,改善天下百姓的民生。 如此一来,还怕什么蛮夷王庭。 朕能把草原都给犁一遍! 然而,老皇帝虽然动了杀心,但皇权并非是无所顾忌的,杀人也要守规矩。 若是不教而诛,或者随便找个理由就屠戮商贾豪强,必然会招致非议,引发民怨,到时整个大晋也维持不了太久。 不过好在如今有个由头。 这群劣绅官员谋划蛟龙走水,想靠洪灾来牟取钱财,甚至是更大图谋。 正好杀一批来充实国库。 想到这。 老皇帝看向苏子由。 “苏长歌在信中还说了什么?” “舍弟还说...” 苏子由瞥了丞相一党,再说道:“吴王也参与其中,鼓动官绅诬告他。” “之所以杀郡尉李屿,乃是对方违抗上令,阻拦调兵镇守江坝,事急从权,他只能杀之,而事后自知莽撞,还望陛下宽宥。” “待江南之事解决后,他便会返京,向陛下亲自告罪,恭等圣裁!” 声音落下。 秦辅等人面色瞬间大变。 藩王? 江南那群官员、豪绅怎么没跟我们提这回事?这不把我们往火坑里推吗! 而此刻。 老皇帝神色也瞬间变得冷肃起来。 任何事情触及到藩王。 那都不是小事。 毕竟真要论起血脉来,对方也有继承大晋的资格,造反成本远低于其他人。 因此难保不会有人生出不该有的野心。 也就在此时。 赵御史的声音响起。 “陛下,苏长歌说吴王参与其中,组织官员上奏诬告,可有证据?” “李屿阻拦调兵可有证据?” “这些事只不过是苏长歌一面之词,岂能当真?难保他不会为了掩饰罪行而故意栽赃嫁祸,扭曲事实,攀咬吴...” 赵御史还想继续说下去,却被老皇帝冷酷无情的给打断。 “够了!” 老皇帝冷冷的扫了眼赵御史。 诬告? 苏长歌连两万万两白银都肯拿出来上交朝廷,还有礼单为证。 你跟朕说这是诬告? 那你们收了贿赂怎么不把钱上交国家,诬告一波他人? 而且,他跟吴王素不相识。 诬告他图什么? 再联想到蛟龙走水的事。 霎时间,一个谋朝篡位的图谋就在他脑海中浮现。 江南大乱,蛮夷入侵,皇室暴毙,他吴王扛起大晋最后的大旗,用着江南士绅供养的钱粮,驱逐蛮夷,收复神州旧土。 好!实在太好了! 若不是苏长歌。 他可能至今还被蒙在鼓里,只想着敲打盐商,拿几千万两白银充实国库。 全然没想过,表面上老老实实的吴王。 暗地里居然包藏如此祸心! 当然,作为皇帝,他也不能用这么简单的理由,半点证据都不要就派人端了吴王,否则那样会让宗室、百姓寒心,觉得他肆意屠戮同宗兄弟,儒家那群读书人也会抗议。 想到这。 老皇帝不由轻轻一叹。 若是天下人皆能像苏长歌那样奉公守法,一心为天下,为百姓办事该有多好。 随即,他开口道。 “贿赂之事双方各有说法。” “但苏长歌将贿款全交于朝廷,可见其拳拳爱国之心,不似索贿之徒。” “而郡尉李屿,不听江南宣抚使苏长歌之令,阻拦调兵镇守江坝,置数千万百姓安危于不顾,苏长歌杀其虽有失妥当,但事急从权,李屿死有余辜,此事不再议论。” “至于欺压百姓、玷污妇女等罪名,疑点颇多,不足以为信。” “但恐为真。” “卫国公即刻赶赴江南调查。” 老皇帝出言。 他让卫国公过去当然不是调查苏长歌,而是去调查吴王。 让卫国公先拿下江南兵权,免得吴王狗急跳墙,直接起兵谋逆,顺带配合苏长歌,查明真相后,杀一批官绅充盈国库。 然而,他的话刚说完。 朝堂上立即就有人跳出来唱反调。 “陛下。” “臣以为您太过偏袒苏长歌。” “双方皆有说辞,您却对苏长歌没有任何处置,只是简单派人调查而已。” “难道这万民上陈血书的冤屈,您一点都看不到吗!” 赵御史举起血书,高声呼喊道。 大有为民请命,陛下不降旨处置苏长歌,就誓不罢休的样子。 霎时间。 老皇帝火气蹭的一下就上来。 看着万民血书,只觉得无比刺眼,谁知道吴王有没有收揽民心! 看到这一幕。 秦辅自然不会蠢到去附议。 他能在丞相这个位子上坐那么长时间,靠的就是稳。 如今涉及藩王,陛下对苏长歌又格外宠信,现在虽然还不知道真相,但吴王威胁皇权,苏长歌即便真犯错也对皇权没影响。 这个时候,别说万民血书。 就算是百姓起义造反。 老皇帝也要派大军过去协助苏长歌镇压,顺带一不小心,失手杀死吴王。 这个时候,苏子由的声音响起。 “快来人。” “赵御史身体不适,突发癫疯,在朝堂之上胡言乱语,扰乱圣听。” “速速带下去交由太医诊治!” 苏子由开口,有些话皇帝不能说出口,必须要臣子代劳,否则会很难看。 闻言,老皇帝的面色稍稍缓和。 还是苏家两兄弟好。 一个个都站在朕,站在江山社稷的角度着想,不像这些只为一己私利的官员。 随即,老皇帝摆了摆手。 “带下去吧。” 话一出口。 两名侍卫立即抬步上前。 捂住赵御史的嘴。 不理会他的挣扎反抗,在百官的注视下,将这个被疯病的人拖出大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