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三章 王祯农书 (第1/2页)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因群生逐长,五谷繁殖。” “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所有之田,岁岁种之,土敝气衰,生物不遂,为农者,必储粪朽以粪之,则地力常新壮,而收获不减。” 一个农家流派之人在元朝大臣郭守敬的引荐下,前来游说张华,反对儒家轻农商的理念,提升农家的地位。 郭守敬精通水利和天文,而此人与郭守敬一样,都是干实事的官员,而且来自同一个朝代——元朝。 此人在元朝的官职只是县令,但他根据实践经验和前人经验,编纂了著名的《王祯农书》,为古华夏五大农书之一,也是农本思想的拥护者,认为如果官吏自己都不懂农作之事,安能劝人? 这个农家流派之人,名为王祯。 王祯在元朝只是官至县令,但在喜欢种田的张华这里,农家的地位很高。 因此,王祯听说张华的领地科举内容竟然有农学,认为张华重视农业,是值得效忠之人,于是找到了同个朝代的元朝大官郭守敬,请郭守敬引荐自己。 郭守敬在元朝的地位远高于王祯这个县令,不过郭守敬在与王祯交谈时,发现王祯对种田有极深的理解,而且还携带着一本农书,认为王祯是个人才,于是就有了王祯在张华面前谆谆教诲之事。 王祯再三强调农家的重要,尤其认为各地的父母官,必须懂得农作之事,才能体验到民生疾苦,才能劝农。 “以伯善你的才能,可担任雍州的典农校尉,督雍州之农事。正好秋收结束,秋耕开始,百废待兴,正是伯善你施展才能的时候。” 张华十分满意郭守敬举荐的元朝县令王祯。 王祯在元朝只做到了县令,却是一个干实事的县令,指导农民种田,并且根据多年的经验,编纂农书,指导更多人种田。 不仅如此,王祯还兴学、建庙、修桥、施医,救济穷苦。 但众所周知,一些好的地方官未必可以升迁上去,尤其是王祯这种抨击贪官污吏,显得格格不入的官员。 张华势力设立典农校尉、典农都尉等劝农官。 典农校尉设司马、功曹、上计吏、稻田守丛草吏等属官,为一个州的劝农官,典农都尉为一个县的劝农官。 王祯如愿以偿:“多谢主公。此乃我在担任县令时编撰的《农书》,或许可以起到帮助。” 王祯呈上一本农书。 张华接过这本农书,竟然从这本农书上看到了宝物属性。 这本农书是王祯携带的初始道具。 【宝物】:王祯农书 【效果】:精通此书,且积累一定务农经验的文官,有一定概率领悟农业相关的内政天赋,如“土壤掌握”、“农事指导”、“作物掌握”、“农具改进”等等。如果这本农书得到完善,那么领悟农业内政天赋的概率可以得到提升。 【来历】:古代五大农书之一。 这是一件宝物啊! 张华内心暗暗吃惊。 他没有想到王祯效忠,竟然还主动献上了这么一本农书。 张华翻阅了一遍,这本农书几乎描述了元朝之前绝大部分种田经验、农具。 不过,这本农书缺少了元朝之后的种田经验,尤其是没有涉及一些新作物,如玉米、土豆。 “伯善,你可知田间增加了不少来自西洋的新作物?你若是能够补充这些作物的习性、图鉴,那么这本农书必定会更加完善。” 张华没有因为得到这本农书而立即推广,而是让王祯在出任典农校尉时,熟悉新作物以及一些新的耕种方式、农具,完善《王祯农书》。 《王祯农书》这一件宝物可以不断完善,越是完善,从此书领悟内政天赋的概率越高。 王祯拥有这么一件宝物,也可以算是在积极扩大农家的影响力。 百家争鸣,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特殊能力。 儒家规范道德底线,鼓励众人追求圣贤之道。 法家规范法律底线,对治安、秩序大有裨益。 农家认为民以食为天,统治者应当重视农民的利益。 如此等等。 张华放任百家争鸣,对各个流派的人都委以重任。 这些流派并不相斥,只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