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五章 抗清援朝  (第2/2页)
,只要见到了,哪怕它不扔炸弹,土司兵们也只会跪地投降,都以为是天神在惩罚他们,不敢有半分抵抗。    刘之勃和秦良玉本来对孙凤祥没有抱多大的希望,觉得飞艇去侦查敌情有很大作用,但是要说打仗作战,应该不会有多大作用,毕竟人太少了,一共就十几个人。两人随着飞艇出航了一次,大为震惊,真想不到飞艇居然恐怖如斯,在这个迷信还占据主导地位的年代,任谁都对天上飞的东西抱有天然的恐惧,更何况这个东西还能杀人!    刘之勃感叹三艘飞艇足可以当二十万雄兵。这话不假,也不夸张,前些年朝廷为了剿灭那些土司,就真的派了二十万军队,结果不太妙,土司没剿灭,二十万官军却吃不消了。    秦良玉只说了一句“四川无忧矣!”,然后就离开了成都,率领大军直奔川东重镇夔州,阻击围剿张献忠。    孙凤祥也跟着秦良玉大军到了夔州,这一天收到京城的信鸽传书,当即下令三艘飞艇留下一艘供秦良玉指挥,孙凤祥带领剩余两艘飞艇连夜出发,飞抵山东集结。    山东登州府城,登莱总兵陈洪范正在焦急的等待。十天前收到神祖和皇帝圣旨,令他统一指挥援朝作战。这次集结的兵力很多,襄城伯李国桢京营两万人;郑芝龙派来三百条大海船和一万水手;从山海关南下的一万辽东铁骑,再加上登莱本地的兵马,一共五万余人。朝廷还拿出了几乎所有的火炮,再加上郑芝龙战舰上原有的火炮,总数达到了惊人的一千门,使得陈洪范的底气大增。    因为部队来源不一,将领之间也不熟悉,担心陈洪范指挥不动这些部队,李浩带着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一同来到登州,随船出海,可见朝廷对这次行动的重视。    这阵势可把登莱总兵陈洪范吓一跳,皇帝的贴身太监、兵部的大佬都过来,还有一个更厉害的神祖爷,虽然自己不知道大明什么时候多了个神祖爷,可前些天听传旨太监说过,这神祖爷是真神下凡,代太祖爷来挽救大明的,连皇帝都要听他的。    不敢怠慢,连忙出城迎接。寒暄过后,召集众将开了一个战前动员会议。海军主将郑芝虎,这家伙的伤已经痊愈了,虽然身体大不如前,随船出海,只要不亲自上阵就问题不大。襄城伯李国桢统率京营;    统领辽东铁骑的将领是宁远总兵杜文焕,本来杜文焕在崇祯四年被御史吴甡、给事中张承诏弹劾下狱了。去年李浩穿越而来,在释放杨鹤的同时也释放了一批的军方将领,其中就有这个杜文焕。    现在的杜文焕对李浩可是感恩戴德,对李浩的命令言听计从,这次孙承宗派他前来也有这层意思。自从崇祯四年大凌河之役以后,辽东铁骑就已经名存实亡了,怯战、避战,只顾守城而不敢与敌寇野战。耗费巨大,朝廷每年数十万两的白银却喂不饱辽东诸将的胃口,出工不出力,对朝廷旨意阳奉阴违,甚至跟建奴眉来眼去,养寇自重。虽然孙承宗来辽东已经一年有余,虽然拿下了祖大寿和吴三桂,辽东铁骑也大有改观,可整体战力还是偏弱,与建奴野战尚实力不足。    杜文焕是老将杜松的侄子,自从出狱至今都没有见过李浩,不是他没有去谢恩,只是到了神祖府,赶上李浩不在,然后就被孙承宗召到了辽东担任宁远总兵,所以就把这份恩情默默记在了心里。只有开完了动员会,杜文焕才找到机会拜见李浩,感谢其救命之恩。    李浩扶起杜文焕,让其入座,杜文焕遵命,规规矩矩的坐了半个屁股。李浩对他说:“之前朝廷确实对武将多有亏待,委屈你们了,朝廷欠你们的,朝廷会想办法补偿。现在你们也知道朝廷的处境,说风雨飘摇一点也不为过,当下正是武人用命之时,俗话说文死谏、武死战,大明朝有没有救,就看我们武人敢不敢死战了。”    杜文焕当即又拜倒:“臣愿为大明死战!臣蒙神祖搭救之恩,当誓死追随神祖,神祖爷但有所指,臣原为神祖爷赴汤蹈火......”    刚刚过了年,崇祯十年正月十六,大军集结完毕。李浩一声令下,大军上船出海,三百条战船连同各种保障船只,总计一千余艘大小船只,浩浩荡荡,向东直奔仁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