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三章 文人至尊  (第2/2页)
命更重要,大臣配享太庙是一种对他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肯定,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享受的。    一言以蔽之,通过王安石谥号波折一事可见,政治生态决定臣子尊卑。    死后追赠太傅,谥号“文”,配享太庙,按说这已是无上尊荣了,王安石还能被追封,这是要上天……做神仙?    徐元杰几个表示不解,兴趣nongnong,冯过却是知晓那个时空这段历史的,姑且听之而已。    其实也很好理解费懋贤等人的心理,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本省之光”嘛,作为江西人,与有荣焉,这是地缘认同、地方自豪感。    因为朝中有人,费懋贤的消息来源自是准确的,他倒不磨叽,道:“十日前,当今圣上诏令,追封王安石为舒王,配享孔庙。”    听者不由吸了口冷气,短短一句话,信息量忒大啊。    这就……封王了?    异性王一般只封予武将,文臣被追封实属罕见,足见王临川在当今皇上心中的位置之重。    而配享孔庙更是文人至高荣誉,自昌以来唯王荆公一人也。    由于孔子巨大的历史影响力,文庙作为奉祀孔子和传播儒学思想的场所,从汉开始,就随着孔子的思想四处传播而在各地逐渐出现。昌楚时期,要求各州、县均设立州学、县学,建孔庙。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然被推崇到了极致。文庙也就成了儒学后人供奉祭祀其祖师的专门场所。“四配”是文庙受奉祀人物中仅次于孔子的人物,又称“四公”、“四圣”。他们的雕像分坐于孔子像的两侧。在“四配”后面另有雕像十二尊,称为“十二哲”,这些雕像中,除了秦楚大儒朱子夫之外,都是孔子的著名弟子。    配享孔庙一直为“四配”,即:兖国复圣公颜回;伋国宗圣公曾参;沂国述圣公孔伋;邹中亚圣公孟轲。左为颜回、孔伋,右为曾参、孟轲。    王安石竟可一举跃过“十二哲”和“从祀”贤儒而尊配享,这待遇也太吓人了吧?    沈致信弱弱的刷了一波存在感:“临川先生配享孔庙,岂非有‘五配’了?”    好吧,叫习惯了“王荆公”,这要改称“王舒王”,确实拗口,干脆称其名号。    费懋贤神情有些古怪:“‘五配’么?应该是的。”    刘几眨了眨眼睛,脸上满满的向往,而后想当然的说道:“王临川能位列四圣之后共享孔庙,可真真是千载一人了。”    费懋贤居然有些结巴起来:“临川先生……配享大成殿,与颜子并列,位在孟子之上……其子王雱从祀……”    我勒了个去,这是啥情况?众人瞬间石化。    “王雱从祀”?要不要这么绝?    王雱,字元泽,王安石长子。世称王安礼、王安国、王雱为“临川三王”。    其廿岁岁前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四年中进士,初任旌德尉。雱气豪,睥睨一世,不能作小官。尝作策三十余篇,极论天下事,又作《老子训传》及《佛书义解》》,亦数万言。邓绾、曾布荐之于神宗,召见,除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受诏撰《书义》、《诗义》,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熙宁九年迁龙图阁直学士,因病未上任,不久因病疽病故,年三十三。特赠左谏议大夫。    王雱才高志远。积极支持其父王安石变法,为确立变法的理论依据,参与修撰《诗》、《书》、《周官》三经新义。善属文,议论刻深,有决断,尝称商鞅为豪杰之士,对不用命之臣当诛之。    从王雱之见识、行事来看,无疑具有年轻政治家的风采;从其著述来看,无疑又是一位著述颇丰,思想、学术成就较高的、早熟的哲学家兼学者。    他明确认为老子是“大圣人”,其言与孔子“相为终始”,并主张在当时应“以老氏为正”,可谓对老子是推崇备至。《老子注》和《南华真经新传》,是了解这个早慧的才华四溢的思想家的重要著作。    但,从祀孔庙便太过了些吧?    这便是子因父荣了,毕竟王安石最爱长子。    自立孔庙以来,“四配”、“十二哲”从未变更,唯有从祀诸前贤、儒有增添。    王安石父子竟能一配享一从祀,绝逼是大事件。    徐元杰几人面面相觑,隐隐感觉会出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