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童年 (第2/2页)
厮混游玩,小时候的赵匡胤书读的不多身体倒是练的棒棒的。 当时洛阳城东除了夹马营,还有驻马营,辖马营,健马营,客马营,新马营,统称为东城六营。住户大多是连年征战在外的各级将校的家属。所以生活在这里的一大帮男孩,大多好勇斗狠,都非常喜欢舞枪弄棒,骑马射箭。并且时常做些二军对垒,排兵布阵的战争游戏。赵匡胤同学在日常的游戏中由于身体强壮,体力超人,所以揍人经常能获胜。而且因为头脑灵活总能为自己的阵营在游戏中获胜出计谋出主意,久而久之成为了一群小孩的头领。赵匡胤同学孩童时期就获得了一个夹马营都指挥史的称号,在一群小孩中颇有一些威信。日子在儿时同伴及家人的陪伴中平静的过去,赵匡胤同学也慢慢的长大了。 转眼间赵匡胤同学已然成年,成为了一个相貌堂堂的英武青年。此时的赵匡胤同学只见他脸孔黑紫(长年室外活动,勤练武功的缘故)鼻梁挺拔,天庭饱满,身高七尺,肩宽腰细,懂相之人一见就知是非寻常之辈。 一天闲来无事,赵匡胤同学到洛阳城东的校场去逛逛看看,远远的就望见校场上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瞧,原来是一个胡人在卖一匹西域宝马。一看此马全身赤褐色,毛发光泽油亮,绝对是一匹千里神驹。 通常凡是有真本事的人大多有些脾气,同样有本事的马儿当然也允许有些脾气。自从此马站在校场上开始,就没有一刻是安宁的。校场上已经有几人想仔细走近马儿观察一下,但是马儿不是四蹄乱踢就是嘶鸣不止,总想挣脱缰绳奔向远方,普通人根本近不了身。胡人一见场上只有围观者,没有真正的买主。只能将马儿的出售价格一降再降,只想尽快脱手了事。 赵匡胤同学虽然身上没带钱但对此马是一见钟情,很想买下此马。听到胡人的价格一降再降,从最初的二百两银子的要价一直下降。最后说到此马仅需五十两银子时,就上前对胡人说“我来试试收服此马。”话音刚落只见赵匡胤即刻翻身上马,当然马儿也没给赵匡胤面子也是好一番折腾,根本没有像赵匡胤想像的那样,马儿对自己是乖乖的听话的。赵匡胤也是折腾的一身大汗,最后一不小心还给马儿颠在了地上。当时的赵匡胤掉下马儿后卧在地上好长时间是一动不动。周围的人还以为赵匡胤同志就此挂了。最后神奇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马儿见赵匡胤同学摔在了地上后围绕校场兜了几个圈后没有跑掉反而主动回到了赵匡胤身边,并且不断的低头拱赵匡胤,表示出对赵匡胤的关心。最后赵匡胤总算自己站起来了。此时的马儿也不再折腾,而是温驯的站在赵匡胤旁边不再暴躁不再嘶吼,显然是认了赵匡胤作为自己的新主人了。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驹择主而服吧。赵匡胤向周围认识的商家借了五十两银子高兴的买下了这一神驹。 到家后母亲杜氏见到赵匡胤不但人回来了还多了一匹马儿,立刻问赵匡胤怎么回事。赵匡胤同学虽然喜欢舞枪弄棒,人高马大在外颇有领袖气质,一副谁也不服的样子。但对母亲却是十分温顺,见母亲询问事情的经过,忙将事情一五一十讲给了母亲听。当然自己从马上摔下差点挂了的事就不说了,省得母亲大人担心。眼见儿子已经成年了,但整日不做事而且还这么乱花钱,所以母亲杜氏听了事情经过后也颇有点为赵匡胤担心今后的出路生计问题。况且五十两银子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五万元钱了,而当时的小赵同志还从没赚过一个铜板回家过。 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母亲杜氏也没有劈头盖脸的对儿子大声喝骂,而是脸色平静但语气严肃的对儿子赵匡胤同志进行了一番教育。“儿子啊,你呢是家中长子,父亲长年在外辛苦拼杀。家中还有未成年的二个弟弟需要照顾,现在你也长大成人了,所以你也应该为家里分担点责任了。你看你现在没有为家里赚一文钱来补贴家用,反儿是这样乱花钱。长此这样下去,可是不行啊。”母亲杜氏虽然声音不大但态度是认真严肃的。由于赵匡胤同志从小就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所以在外是一帮孩子头领,但对母亲的话还是听在心里的。听了母亲的话,赵匡胤同志也认真的回答,“娘,你放心,孩儿一定不会辱没祖宗,也不会辜负你老人家的期望的”。老母亲杜氏听了赵匡胤的回答还是感到了一丝安慰,不管怎么样至少儿子还是能听进自己的劝告的。赵匡胤同志话虽对母亲这样说了,但眼前也确实也是不知道自己究竟怎么做事更妥当,更有前途。很有责任心的赵匡胤心里也是挺急的。听了母亲教导后的一连几天,赵匡胤也一直在思考自己究竟该怎么规划自己的人生?是像父亲一样从军建功,还是补贴家庭从事商业活动,实在是把握不定,晚上睡觉也不太踏实了(可见赵匡胤同学也是有责任心的人,从商也是很有头脑的,能够二百两银子降到五十两银子买到了好马,可见小赵的经商天赋)。赵匡胤心里也在想,自己到底该怎么做呢?自己的前途到底在哪里呢?各位同志,你们看就像赵匡胤这样的一代明君,童年时期也就和我们平凡人的童年一样。所以不要急着对我们的孩子层层加码,从小就学这学那,一刻不得空闲。也许父母的一丝鼓励,一丝包容,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需要,对孩子的漫漫人生路更有帮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