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投军 (第1/2页)
结为异姓兄弟的三人休息后开始商量今后的路何去何从。最后大家都认为大丈夫在世当奋力拼搏,建功立业,方显英雄本色,才不枉来人世一遭。只是当下具体该怎么做,三人还是有不同意见。韩令坤认为当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已在太原自立为王,天下英雄纷纷前往,大家也不如前去投奔他并在他的领导下干出一番事业。慕容延钊因为自己就是太原人对刘知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认为刘知远此人并无大志,且心术不正,实非明主,不值得大家前去效力。所以慕容延钊建议不如投奔到威名日盛的郭威帐下。赵匡胤则未发表意见,因为要先赶往襄阳寻找父亲,所以先不定去向。(最终在各种因素之下三人都投奔到了郭威帐下,经过大家的努力才有了今后的建功立业。可见有时候选择大于努力,只有跟对了人才能前途光明。)三人议定后,韩令坤,慕容延钊二人先行前往太原,投奔郭威而去。赵匡胤同学则是先打探到父亲消息后再去太原和大家汇合。言罢,刚刚相交相识的三人各自上马各奔前程。 赵匡胤一路南下,直奔襄阳,多方打听却不知父亲的踪迹,那个时代没有电话,没有微信实在是难找人啊。还好最终经过多方联系多方打探,总算碰到了同在襄阳防御使王彦超帐下任职的校尉王审琦。听了王审琦的介绍这才知道父亲赵弘殷因战功提升,不日前已前往凤翔任凤翔军都指挥使去了。赵匡胤听到此消息是又高兴又失落,不过和王审琦倒是一见如故。赵匡胤虽寻父不着但又结交了一个新朋友,也不枉来襄阳一趟。赵匡胤一时间也无法再即刻赶往凤翔,所以就地在襄阳休息一阵子再说。一日,二人一边喝酒一边闲聊,不经意间王审琦问到了赵匡胤的下一步打算。赵匡胤也如实相告,说休息几日后自己马上会去太原,投奔郭威将军帐下。王审琦一听此话立刻对赵匡胤说,你又何必舍近求远,不如由我引荐投到王彦超将军帐下效力。 赵匡胤一听也可以啊,反正是投军,先在襄阳试试也行啊。没曾想第二天二人兴冲冲而去失落落而归。原来见了王彦超将军后听完了二人的来意后,他只是送了赵匡胤同志二百两白银,却不同意赵匡胤留下效力。其中一个原因,据说是因为前一天王将军做梦不祥,梦到有人会和自己争夺军权,正独自郁闷着呢。恰巧第二天又突然见到了仪表堂堂的赵匡胤同志。王彦超将军一见小赵同志,心中恐怕有那么点无法掌控的感觉,所以还是不留赵匡胤为妙,客气的用点小钱把小赵给打发了。就这样赵匡胤的第一次求职失败了。多年以后,赵匡胤同学黄袍加身,建立宋朝。王彦超将军反而成为了赵匡胤的下属,一日赵匡胤同学还笑着对王彦超将军说:“当年,我去投奔王将军你,你却不收留我,可想到过今天的情形”王彦超赶忙答道:“属下当年一见陛下,就知您绝非池中之物。我那小小的襄阳是绝容不下陛下您这位真命天子的啊,如果那时留陛下在襄阳岂不是耽搁了陛下。”最后君臣二人当然是哈哈一笑。 虽然赵匡胤同学也不是十分强烈想留在襄阳,但第一次求职就被拒绝心里总是有点不舒服的。所以才有后来君臣之间的这一玩笑话。但是也可以说明第一次求职失败,赵匡胤同学还是受到了一些小小的打击。所以求职失败后,当时的赵匡胤同学就打算去襄阳的风景名胜处一游,一排心中郁闷之气。 襄阳城南七八里处有一名山名为岘山,此山虽无五岳之名气但风景秀丽颇值得一游,同时此山因为西晋大将羊祜的事迹更为出名。岘山山顶有一块著名的“羊祜碑”是襄阳百姓为纪念羊祜将军而立。后人每每登山就会想到羊祜为襄阳百姓所作的努力,所作出的贡献,感激其功绩而情不自禁的流泪。因此此碑也被后人称之为“堕泪碑”。赵匡胤同志登顶远眺,手扶羊祜碑,遥想羊祜将军的当年事迹不禁心情激荡,思如潮涌。想到家中母亲的嘱咐,想到目前自己还未有尺寸之功的现实,不由得感到一阵深深的忧虑和惆怅。 眼见天色已晚,赵匡胤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