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二十八章 杨业殉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十八章 杨业殉国 (第2/2页)

,再战斗下去,只是让士兵送命的份了。于是杨业对众士兵说道:“我杨业身为主将,理当为国效命,战死沙场。你们家中都有父母,子女,他们都盼望你们能回家。今天我们都尽力了,实在是无能为力了。你们赶紧杀出去,我来垫后。杀出重围后,报告陛下,我杨业一生忠于大宋,只是不能再为大宋效力了。”众士兵听后,齐声大哭,喊道:“将军不能活,我们岂能偷生。愿与将军同生死。”辽将萧挞览见杨业等人至死不降,也为他们的忠勇感动,想劝降杨业等人。但宋初的军人可也是从百战中生存下来的勇士,也是非常有军人气节自重名节的战士,自然不会降了辽军。最终杨业部下等人全部战死沙场,实在是汉家好男儿。杨业在突围时,中箭受伤,最终被辽军所擒。辽军想劝他归降,也非常善待他。但杨业至死不降,绝食三日而死。杨家将之英勇确如史书记载那样,值得后人的永远纪念。能得到自己人的纪念可以理解,只要太宗不是神志不清,不辨是非之人肯定会褒奖杨业等为国而死的将士。杨业之忠心耿耿也得到敌国将领的认可,萧太后也十分佩服这位大名鼎鼎的杨无敌将军,为表彰其忠勇,特下令修建庙宇进行纪念。能得到敌人的尊敬才是更了不起的将军。史上不乏这样的将军,杨业也做到了。至此,太宗发动的二次北伐(史称雍熙北伐),东路军主力三连败,西路军也在王侁等人的错误领导下大败,基本结束了战斗,此次北伐失败已成定局。

    宋朝太宗时的雍熙北伐再次失利,因素当然有很多。战前的情报工作,双方士兵的准备工作,将领的领导水平,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都是战争胜负重要的影响因素。

    但抛开这一切,可以归结到一点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辽国出了个萧太后!对比下双方的最高统帅,萧太后和太宗就可以知道此战宋非失败不可。太宗因宋朝建国后就实施的重文抑武政策,对武将是采取压制政策。到太宗时期,对外作战时军中都派出了监军,监军代表的是皇帝,在军中有最高的权力。同时,太宗即使不亲自率军出征,也会在京城时刻关注战场状态,并发出相应的指示。特别可笑的是,自以为是的太宗还会在出征前就谋划方案,甚至是具体的排兵布阵。一句话总结,就是太宗喜欢居中指挥,同时派出监军控制军队,这一做法和后世的蒋委员长极为相似。故前有太宗二次北伐,全部失利,导致宋朝始终笼罩在北方政权南侵亡国的阴影之下。后有蒋委员长美械装备的八百万军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败给小米加步枪的一百多万人数的解放军。当然决定战争胜负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最高统帅的指挥水平这一因素也是跑不掉的。反观,辽国的萧太后虽然是一介女流,但是正经八儿的史书也是评价她:“有机谋,善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当宋军北伐一开始,辽国就收到了相当精准的情报,由此萧太后也作出了有针对性的安排。首先将统领军队的大权全部交给了辽国的名将耶律休格,说明其有识人之明。并且在与宋军交战时,充分放权,允许将领在作战时,对领导下的军队有最高的唯一的统领权,一支军队的最高将领可以决定本军队的一切事务。包括对皇亲国戚的处罚权。由此做到了军队号令统一,上下一心。同进自己和辽帝亲临前线督战,大大激励了士气。双方最高统帅的措施一对比,宋军岂能不败。就是可惜了杨业将军,纵有一片忠心,也被活活整死了。

    终太宗一朝,经此一役后再也没有北伐取胜的机会。再也没有拿回幽云十六州地区的可能性。此后,宋朝皇帝的武功更是一代不如一代直到宋朝灭亡仍没有任何机会拿回上述地区,南宋时期的孝宗也想北伐,终究还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而萧太后此后掌控辽国大权四十余年,与宋朝打了二三十年。虽然没有彻底的打赢过宋朝,就是在二次北伐辽国大胜那样有利的情况,也头脑清晰的拒绝了耶律休格南下侵略的建议。在真宗朝时还和宋朝战争不断,甚至逼近了黄河之岸,摆出了攻击京城开封的架势,真真是吓得真宗几乎弃城而跑,实在了不得。最终萧太后主导下和宋达成了“澶渊之盟”。不但让辽国有了年年大捞一笔的机会,还使辽宋之间此后百年间没有大的战争发生。

    辽国的萧太后可以说是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在她的人生大部分时间内不但掌控了辽国的真正大权,还最终和心爱的情人日夜相守,实现了权势和爱情的双丰收。萧太后真真切切是人生真正的赢家!一千年前的历史角斗场上,无论是宋朝还是辽国,可以说所有的帝王将相全不是她的对手,她也成为了大宋各任太后的偶像。萧太后实不是杨家将演义中描述的那个阴险毒辣的狠女人,而是一个快意人生,傲视天下的聪慧女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