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十九章 治水有方 (第1/2页)
农业是宋朝的立国之本,商业是宋时的富国之径。无农不稳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所以太宗时期对农业是相当的重视。而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所以太宗对河流的治理相当重视。特别是对黄河,淮河,汴河的治理都十分重视,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宋时就多次改道,对沿岸居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的危胁。太宗即位后的第二年,即公元977年,黄河就在河南的温县,荥泽多处决口。太宗征集几万兵役进行治理。并且派出臣子十七人分治黄河的各段河堤,以备洪水的祸患。此次治水主要采用了堵的方法,加高河堰,希望把黄河水引入预设的河道,有利于沿岸灌溉及航运。最终将部分黄河水引向蔡河,到达京城。最终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公元983年,黄河又在滑州韩村出现大决口,沿岸澶州,濮州,济州各州的大量良田被淹,民舍被毁,大量民众流离失所。此时有大臣献计,对治理黄河采用以分流为主的疏为主的方法进行治理。并提议在分流的不同河段,修建水闸,根据需要随时开启。主要目的是调节水势,保持河水的平缓,有利于航运及沿岸的用水。为解决此次决口水患问题,太宗征发五万兵役进行修整。此次整修基本保证黄河在该处的十年安全,应该说成效还是比较大的。这与太宗的亲自过问及对整修的重视是密切相关的。 但黄河之患,并不容易解决。十年之后的993年冬天,黄河在滑州又一次决口。此次决口造成的损失更大,大约有七千多间民舍被毁。几万民众流离失所。太宗十分焦急,下诏一定要找出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解决黄河多次决口的祸患。官员梁睿,确实该官员名如其人很有睿智。上书太宗说道:“滑州地区土地疏松,河岸因此十分容易崩溃,因此要尽量避开原来土质疏松地区。或者经过土质疏松地区的水量尽量减少,以防止对河岸的大力冲刷造成决口。建议在滑州上游的迎阳开渠引水,路程大概有四十里。到黎阳再与黄河汇合,绕过易决口的滑州地区。太宗采纳了梁睿的建议,征用民力十七万人,进行修渠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开渠五十多里,分流减轻了流经滑州的水量,最终根治了黄河在滑州地区经常决口的水患问题。 只要最高领导人关心,我们讲办法总比困难多。黄河水患千年前就非常严重。宋太宗时期多次出现决口现象,甚至危胁到了京城的安全。但是太宗的亲自过问,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虽然黄河的总体问题即地上河问题至今没有解决,但是某些区域的水患问题在当时还是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太宗在民生,经济,管理领域还是值得称道的。如果太宗不是一位帝国的最高领导人,而是各部某部的尚书或者是协助帝王的宰相,那太宗在历史上的评价肯定还要高的多。 除了黄河水患,当时淮河的水患也比较严重。治理淮河也是太宗非常关心的一件大事。淮河的决口问题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当时的淮河流域水流湍急,航道偏窄,不利于运输。特别在当时淮河一个叫山阳湾的地方,水势特别湍急,但是此河段又是运输船只的必经之道。未整修之前,许多船只行经此处,一不小心就会船沉人没,货物人员损失十分严重。所以在公元984年,太宗任命朝中大员乔维岳为淮南转运使,专门负责治理此段河流的水患问题。乔维岳到任后,马上实地勘查,多方研究,最终也定下分流减水的总体方案,同时采用营建水闸蓄水抬高水位的双管齐下的方式解决问题。总体方案靠谱,加上皇帝亲自过问,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当时具体的做法是,乔维岳指挥民夫将和淮河连通的沙河疏浚重新开通,将部分淮河水引入沙河。开通的河道长达四十多里,有效的解决了淮河主道流水过急的问题。同进在淮河的支流西河上增设大水闸,调节水量,方便往来船只的通行。并且保证了河面的平缓,加深了河道,使船只的载货量大大增加,船只基本上能畅行无阻。 与当时宋的京城直接相连的河流就是大名鼎鼎的汴河。汴河也是一条不省心的河流,也时常会决口。但是对京城的影响又十分的大,运输,通航,用水都要依靠这条河流。公元991年六月,汴河在浚仪县决口,冲毁河堤,淹没农田,还有大量民舍被毁。太宗在当时接到汴河决口的消息后,一夜无法入睡。天刚蒙蒙亮,就指挥人员出了皇宫直奔汴河边,察看灾情。手下的宰相,重臣都劝太宗不要以身涉险。太宗可就急眼了,你们都让我不要亲自前去,可是这河出了问题,我的皇宫恐怕到时也会被淹了。我还有心思呆在皇宫里?就算不淹了我的皇宫,京城几十万人的军队,几百万的老百姓,没了粮食,没了物资,到时还不反了天了?所以是大骂各臣子后,急急赶到现场去了。太宗当时可能是真急了,到了汴河边可不是做做样子,直接跑到河边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