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四十四章 吕端大事不糊涂(三) (第2/2页)
地慢慢离开,并留下自己最后的挣扎叫喊:“你开门呀!”这一天,在这场高手对弈的决战中,这个历经三朝、权倾朝野、位高权重的大太监王继恩彻底认输。 吕端将王继恩反锁在内阁,命人严加看守不得放出,又转身进宫去见李皇后。吕端立刻马不停蹄地赶往后宫,因为那里有一个更加强大的敌人。一个更加野心勃勃不甘寂寞的女人,等待着他去收拾的这个女人,就是刚刚咽气皇帝的老婆大人--李皇后,此时应该叫李太后了。史料记载,君臣见面后开门见山,李太后直言不讳地用述了自己的法--今天皇帝驾崩,我们要立长子为帝,这也是顺理成意的事情(原话是这么说的,宫车晏驾,立嗣以长,顺也)!很好,主题鲜明、言简意赅、掷地有声、字字攻心,这李太后确实厉害。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李太后千不该万不该,她突然间说了极其泄气的话:“今将奈何“这个女人在问吕端:“宰相你看,这个主意怎么样“ 得知这个女人心底表现出的胆怯害怕后,吕端立刻义正词严声色俱厉地回答说:“先帝预立太子,就是为身后事着想,如今先帝尸骨未寒,你们就打算违背先帝旨意吗”这一顶违背先帝旨意的帽子扣下来,让李皇后无言以对。吕端趁着李皇后气势一弱,连忙命召太子赵恒入宫即位是为真宗。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一记载,听完吕端这段铿锵有力、不容疑的言辞后,李太后直接哑火,她只能“默然”离去了。说到底李太后终究是一深宫女流之辈,李昌龄、胡旦难以重用,李继隆虽然强悍但他毕竟是外臣。唯一能够委以重任的王继恩,他竟然还不在现场给李太后撑腰!失去了这个唯一能够抗衡吕端的后台,李太后不得不服软。 大势已去无力回天,李太后的那个千秋美梦终于破碎。如果没有吕端,历史可能就会改变,赵宋王朝也可能在继位事件中掀起一阵腥风血雨。第二天新皇帝在长春殿会见群臣,大宋王朝第一次太子加冕仪式正式开演。按照惯例,在宣布先帝遗诏后,皇太子在龙椅上坐好。吕端率领文武百分列两侧,按文东武西排列、礼部官员站在一旁,大喊一声“拜”,群臣就行参拜大礼,口称“万岁”。这一声“万岁”喊下去,君臣关系就算是定了。太子才能华丽地变身顺利升级为当今“大宋官家”。 可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史称吕端“立殿不下拜”,他站直了腰板一点儿下跪的意思都没有。这一下子大家都傻了,当朝首辅宰相不跪这个仪式还怎么继续下去对此情形,李太后是火大极了,李太后质问道:“现在已经按你的意愿立太子为帝,为何不拜” 原来吕端之所以不跪,是因为他发现皇帝的宝座前竟然还挂着一道帘子。见此情景吕端的心里直打鼓。好好的干吗挂一道帘子呢万一坐在帘子后面的人不是皇太子赵恒呢这会不会又是李太后的一个阴谋诡计呢想到这些吕端再也不管不顾了。而他接下来的表现则完成了一个北宋160余年间一个空前绝后的壮举。 史料记载,吕端未经任何人的允许也没有请示任何人,直接走到了天子的宝座面前!不仅如此,吕端还亲手把皇帝面前的帘子挑开,用自己那双眼睛看了半天,最后确定眼前的人就是赵恒后,才满意地退下。吕端重新下殿后才率领文武百官跪拜,高呼万岁。 花甲老人吕端凭借着自己的沉着、冷静,终于完成了最高权力的顺利交接,将一场政变扼杀在了摇篮里。当年太宗拜吕端为相时,大臣们强烈反对,认为吕端为人糊涂,结果太宗却反驳道:“吕端小事糊涂,大事必不糊涂。”现在看来太宗皇帝确实没有看走眼。这个男人真是一点儿也不糊涂。在吕端的保驾护航下,赵恒顺利登基称帝,史称宋真宗。这位皇太子的登基称帝也让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重新回到了“父死子继”的传统里,并彻底消除了“斧声烛影”带来的历史阴影。至此当看见这一系列的结果后,远在天国的赵光义也足以瞑目,这位皇帝的灵魂也终于可以歇息了。吕端凭一己之力粉碎政变,避免了政局荡,也证明了赵光义看人的眼光还是非常不错的,大宋的国运绵延三百年也是不无道理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