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五十二章 三国鼎立(四) (第2/2页)
蕃已经败落,没有实力再威胁自己了,自己终于可以高昂着头到宋朝谈判了。 李德明派手下一员大将,带着二十五匹马数十头骆轮,求见宋真宗请求归属。李德明表示只要宋朝承认他对西夏的统治,他就对大宋称臣纳贡,绝不侵扰宋朝州县。李德明愿意投降,宋真宗也愿意招安,大家既然都愿意谈判,那么剩下来的事情就是互相讨价还价了。 在谈判过程中,宋朝开出了七个条件,告知李德明:同意,咱们罢兵休战。不同意,咱们继续干! 这七个条件,如下: 第一,归还灵州。灵州,那里是宋朝的领地,必须归还 第二,承认李德明对平夏地区的统治,但不许出境,势力只能在定难五州的范围内。 第三,归还被俘的宋朝士兵、百姓和官员。 第四,双方百姓不得越境滋事,如果出现了边境纠纷,不管是党项人,还是宋人,都由宋朝处置,宋朝拥有“最终解释权”。 第五,李德明要派遣子弟入京,“宿卫京师”,以显示党项效忠的诚意。 第六,遣散所有党项军队。 第七,宋朝与党项开通贸易,允许党项人与宋朝做生意。此外,宋朝还给了党项人一个特权,允许党项人到中原内地贩盐,但每年只许卖一千万担。 宋朝允许党项人贩卖青白盐的条款,可谓意义非凡。 从汉武帝时期起,中原王朝就实行盐铁专卖制度。盐是国家垄断产品,由国家来卖,私人禁止贩卖,违者严惩不贷。如今宋朝允许党项人来内地贩盐,会出现一个什么问题呢无数的人就会以党项人的名义,贩卖私盐,牟取暴利了。如此一来,就会扰乱国家的食盐专卖制度、甚至摧毁宋朝的食盐市场。 可见宋朝给党项的这项条款,等于给了他们一个极大的好处,自己做了一个巨大的让步。然而面对这个好处,李德明却并不买账。 史料记载,李德明看完这七个条件后,同意了五条但对其中的两条却坚持不同意。 在李德明眼中,开通贸易、归还俘虏,这个没问题。遣散军队,这个也好办,再偷偷摸摸组建便是。宋朝拥有对边境纠纷的“最终解释权”,这个也能接受。李德明不能接受的是第一条和第五条。李德明告诉宋朝,让我归还灵州,没门儿!灵州是我老爸费了数年心血、牺牲了无数党项英烈才夺取的。你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想要回去,没这好事。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想在谈判桌上得到,自古没有这个道理。所以想灵州只能自己派兵来抢。 李德明还告诉宋朝,让我派遣子弟进京,还美其名曰什么宿卫京师,不要来这一套。我还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让我的子弟进京当人质,用他们来威胁我,让我造反时投鼠忌器。 既然识破了宋朝的诡计,李德明根本不派子弟入京,他的借口也合情理:“我家人口少,没人去京城。”见李德明坚决不同意这两条,宋朝也没办法只能继续讨价还价。 宋朝告诉李德明,你要是不同意那两条,就取消与党项人的贸易,也不许你们来宋朝卖盐。李德明回复宋朝,无所谓不让官卖,那就私卖。反正私盐的商贩多了去了,宋朝管得过来吗最终因为宋辽大战一触即发,在辽国的威慑下,宋朝只能选择了妥协,最终结果是宋真宗被迫同意了李德明的请求。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宋朝与李德明达成协议,宋朝放弃灵州,召回定难五州的宋军,将残破不堪、空无一人的夏州、银州、绥州交给李德明。同时封李德明为“平西王”,赏赐白银1万两,丝绸1万匹,钱5万贯,茶叶5000斤。这个合约史称“景德合约”。至此宋与党项纷争了20多年的西疆,终于获得了安宁。 从此之后,整整30年,宋朝西线再无重大战事,李德明规规矩矩地做人除了偶尔勒索一下宋朝、打个小仗外(后面再说)他也没有干什么特别过分的事情。当然我们在前面也说过,宋军俘虏了李明德的奶奶等人,对她们也是好生相待。李明德也是有感于宋朝君臣的仁义之举,所以在双方达成了协议后也是不再出尔反尔。 虽然签署了这个“景德合约”,宋朝有一种“花钱买平安”的感觉。但不管怎样,宋朝终于可以抽出手来,调集所有的兵力,抵御北面的辽国了。对于宋朝面言,虽然西面的党项挺能折腾,但只是癣疥之疾、无妨大局、帝国直正的危机还是来自北面,那个强大无比的辽国,才是宋朝真正心腹大患。 西北地区的党项人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成气候。成为了当时政治版图上的一股重要力量。加上最早立国的大辽国及最强国力的大宋政权,三国鼎立的局面事实上已形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