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五十四章 宋辽之战,不死不休(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五十四章 宋辽之战,不死不休(二) (第2/2页)

帝的威望激励三军,才能收拾这个残局。好吧,事已至此这最后的王牌是使用的时候了。

    辽国在萧太后的安排下大举入侵后,告急的文书像雪片一样从河南、河北飞到开封城的皇宫内,到了“一夕之间,急书五至”的地步。

    国家到了如此危急的地步,但凡是一个有脑子的大臣,都知道这每一封文件的背后,到底意味着死多少人。每耽误一分钟,又会再死多少人!然面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是收到这些文件后,寇准就跟没事人似的。他该吃吃、该喝喝,天天快乐无比(饮笑自如)。寇准究竟是怎么打算的,难道已经被军情逼疯了?

    问题是寇准一个人疯也就算了。同为宰相的毕士安也陪他一起疯。华士安就在边上看着,看着寇准饮酒作乐,随便他胡作非为根本没有阻止的意思,难道这二人都疯了不成!

    其实,寇准和毕士安都没有疯,他们这样做有自己的良苦用心。

    寇准知道,要是将这些求救信一封一封地送给皇帝,皇帝一看不就是个小城告急吗,肯定也不上心不在意。再一看不就是又吃了一个小败仗吗也不着急,激发皇帝斗志就得攒厚厚的一摞,一起上疏这样才有冲击力!整整积攒了一天的奏折后,第二天上朝时寇准提着一大叠的文件上奏请求皇帝批阅。而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史料记载,面对这么多的告急文件,宋真宗立刻吓傻了。在他的眼中,此时的宋朝几乎已经亡国了,整个河北都是敌占区,河南也即将沦陷,大宋灭亡就在眼前了

    最后宋真宗面对这一大堆的文件竟然吓得下令退朝,想直接逃到后宫去了。

    见皇帝要跑,寇准又拿出了当年对付他父亲太宗皇帝的招数。但见寇准冲上去,一把抓住宋真宗的衣角大喊道:“陛下如果这个时候回后宫,那可是真正的有麻烦了!”宋真宗虽然惊慌失措,但还没有丧失理智,听完这声怒吼后他马上转头来,求助地看着寇准,看着这个唯一能解决问题的人。

    赵恒问道:“寇爱卿,现在怎么办”

    寇准的回答很是体贴到位:“陛下,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没什么难的。不过您是想快点儿还是想慢点儿解决眼前的这个事呢”

    这叫什么话!整个华北地区都沦陷了,你还跟我说这样的话!

    如果现在的皇帝是宋太祖的话,我绝对相信赵匡胤会抡起自己的玉斧直接磕掉寇准的大门牙!但现在的皇帝是赵恒,这个从小长在深宫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皇帝,显然要有“涵养”得多。赵恒看着寇准也不管他调不调侃了回答道:“要快,越快越好!““快是吧,那也好办了。”寇准咳嗽了一下,大声道:“若想快速解决这问题五天足矣,请皇帝御驾亲征!”

    亲征又是亲征!赵恒清楚地知道,亲征意味着什么!虽然自己御驾亲征过,但上一次亲征是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出发的是走走形式罢了。而这一次亲征要亲自上战场甚至亲自指挥作战,直面生死。这些事情光是想想就能把自己吓得够呛。

    但是在亲征这个问题上,毕士安坚定地站在了冠准一边,也希望让皇帝亲征。最终在这二位宰相的一唱一和下,皇帝明显被说服了,赵恒发布了一道圣旨,同意御驾亲征。

    见皇帝同意了,寇准和毕士安满意地走了,他们去草拟圣旨,准备御驾亲征的事去了。然而这两个人根本不知道,他们能让皇帝“糊涂”,也有人能让皇帝“清醒”过来。这些让皇帝“清醒”过来的人,就是朝廷的jianian臣王钦若和他的亲信陈尧叟。

    寇准和毕士安走后,王钦若和陈尧叟偷偷留了下来,他们再次对赵恒劝说道:“陛下,别听那两个人胡扯!您知道这次辽国入侵,来了多少人吗整整八十万!试问我们怎么抵挡这种力量还御驾亲征,这不是主动找死吗“

    “陛下,如今华北地区到处都是辽国的铁骑,河北已经丢了,河南也快了。这是宋朝建立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如今这开封城已经无险可守了,只剩下先皇也就是您父亲所说的那五个字“在德不在险”了。试问您的品德再高,能高过一座无险可守的城池吗能让辽国停下他们的铁骑吗?还是赶紧出城避祸吧。”

    “陛下,如今辽国军队已经逼近大名府,马上就要攻到澶州了,到时候您就是想跑也晚了,还望您早日定夺。”

    “陛下……陛下……陛下……二个人还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赶紧跑路的理由”总之一句话,归纳起来只有一个中心思想,眼前能解决问题的唯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只有逃跑,离开危城开封才是正道。

    就这样在这两个jianian臣一唱一和下,皇帝又被说动了,他也把自己的那个名字完全忘记了。至道元年(995年)八月十八日,太宗昭告天下,册封赵元侃为皇太子,改其名为赵恒,并大赦天下。那么太宗为什么给赵元侃取名为赵恒呢因为赵光义清楚地知道,这个孩子虽然秉性很好。但却是一个做事有头无尾、朝三暮四、没有主见的孩子。为了让他把一件事情坚持到底,赵光义才给自己的孩子赵元侃改名叫赵恒,并告诉他:“名此,欲我儿有长德,要坚持到底,始终如一,于什么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有始有终,所以叫你赵恒。事实证明,赵光义在看人这个方面,还是眼光颇准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