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五十八章 宋辽之战,不死不休(六) (第2/2页)
走,过黄河,去北城! 然而,说归说,做归做。等到了连接两城的浮桥后,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皇帝的御辇不走了。不管寇准如何催促这个御辇就是不过桥。 关键时刻,还得看高琼的。这个武将二话不说,他高高举起棍子,抽打御辇士兵的后背,大声喝道:“还不快走,现在都到这里了,还犹豫什么!“随后抬辇的士兵这才前进。高琼的这种行为,到底是替皇帝教训不听话的辇夫,还是指桑骂槐。讽刺那个不懂事的皇帝,不得而知。反正经过他这么一闹,皇帝的御辇终于过河了。费尽千辛万苦,宋真宗终于到了澶州北城的城墙上。 史料记载,当宋朝那至高无上的黄龙之旗,飘荡在澶州城墙上时,所有看见这面旗帜以及看见旗子下面皇帝的人,无不热泪盈眶,激动不已。还是那句话在那个君君臣臣的年代里,不管这个皇帝的本质是雄狮还是绵羊,只要他出现在这片土地上,就会让他的臣民看见希望! “陛下亲征、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传数十里,气势百倍”。史称“诸军皆呼万岁、声健数十里。 这些声音不仅给本方士兵提气,也彻底吓坏了对方,正在军营内的萧太后提声而出,她要好好地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情况。 萧太后的眼中好像看见了这么一幅画面:在澶州的城墙上,有一黄袍之人,在一群金甲武士的保护下,接过了一个血淋淋的契丹人的头颅。随后这个人看都不看,就把这个契丹人的头颅扔到了城下,他这是在对自己示威,让自己清楚地知道契丹人与宋为敌的下场。聆听这响彻数十里的欢呼之声,看着那至尊显赫的黄龙旗、一个身穿龙袍的人,还有那颗鲜血淋淋的契丹人头……这一切的一切,让萧太后惊怒相交,她毅然决然地下令:攻城! 我倒要看看,对面的那个宋朝皇帝到底是一只小绵羊,还是一只真正的猛虎!按照萧太后的初衷,虽然是攻城但也不必强攻,只要把宋军嚣张的气焰打下去即可。然而让萧太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辽军开始攻城后,澶州城竟然四门洞开,宋军全都冲了出来,跟自己来了一场全身心投入的大混战。 史料记载,在这场数万人的混战中,由于皇帝赵恒就在城墙上督战,宋军将士勇气倍增,个个视死如归。他们瞬间斩杀了一万多辽军,并一路追杀剩余的辽军,直到对方逃回了大本营。 宋军将领们要让自己的皇帝看到,这些传说中强悍无比的契丹人,根本不足畏惧,怕他们干甚!最最重要的是皇帝满意了才能有封赏啊。 很好首战告捷完美的开门红,赵恒满意地走了,寇准则留了下来,维续镇守城池。 据史料记载,赵恒回行宫后还是不放心,又偷偷摸摸地回到了城墙上。他想看看寇准在干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的是,寇准已经将肃杀凝重的前线城楼变成了歌舞升平的宴所。 此时此刻寇准正和其他官员觥筹交错喝酒猜拳,放肆得没有一点儿宰相的模样。看见这辐“奇景”赵恒叹了一口气,宰相尚且如此朕还紧张什么,赶紧洗洗睡吧。 事实证明,寇准之所以这样做不是为了迷感敌军,而是为了安抚皇帝那颗脆弱的心。寇准太了解赵恒了,所以才做出这种与前线战事紧张格格不入的举动。真正的做到了前线吃紧,后方紧吃。然而历史证明寇准还是错了。不管他干什么也无法阻止一个“想去当逃兵的人…… 在《资治通鉴后编一卷二四》上,记录了这么一句稍不注意就容易滤过的话:戊寅,移御北城之行宫。 戊寅,是二十八日。赵恒登上澶州北城的时间,是二十六日。既然二十六日开始,赵恒就一直居住在北城了,为什么在二十八日时,还要重复记录一次呢 我们完全可以推断一下当时的事件真相。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二十七日时,赵恒又偷偷摸摸地搬家了,离开了澶州北城。但是事情被寇准知道了,于是寇准知道后又把赵恒同志“抓”了回来,重新入住了北城行宫。 赵恒偷偷摸摸搬哪去了不说自明。这个天生的无药可救的软弱之人,终究少了些许尚武精神!没有办法,对比那个还有勇气御驾亲征的父亲,赵恒就是一个生于深宫之中没有任何实战过的帝王之后,他身边连一个完整的男人都没有,怎么可能受得了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战斗气氛呢?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的血痕,每一个人身上的伤口,每一种撕心裂肺的声音,都能让赵恒惊恐不已。他就像是一只受到惊吓的小鸟,惶惶不可终日,恨不得马上振翅高飞,飞离这里永不再来。 这样的苦日子,什么时候到头呀! 我们前面讲过,纵观赵恒的一生,虽然他没有很大的才能但是这个人的运气都特别好。每一次深陷危机时,最终都能神奇地化险为夷,同样这一次也不例外。赵恒每一次重大关头,总是到最后迎来柳暗花明。确实赵恒不是一个英明的皇帝但实实在在是一个有福之人。人生起伏,有时不得不相信有运气的成分左右了前进的道路。 这不赵恒刚刚想逃离这里,他就梦想成真了,时刻梦想的和议真的来了。因为辽国已经派出使者准备与宋朝和谈了。既然双方都想和谈了不想打战了,这个战争也就可以结束了。那么明明占尽优势,为什么辽国还是选择了和谈呢这是萧太后的缓兵之计还是她真实的想法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