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六十五章 王旦为相 (第1/2页)
真宗同志也是那一个德性,外斗外行,内斗内行。国家不那么危急了,碍眼的寇准也只能哪凉快哪呆着去了。其实为了罢黜寇准,宋真宗真可谓煞费苦心,他也只能找这些鸡毛的小事作为罢免寇准的理由,而不敢在主要矛盾的“澶渊之盟”上说事。这个道理很简单,对于宋真宗而言“澶渊之盟”是他签字画押的,寇准最多是一个中间谈判的。要是否认了寇准的功绩,说他卖国误民,那签署这份耻辱条约的自己,算啥寇准在官场混了这么久,这点儿道理还是明白的,所以在骂了几句后寇准就啥也不说了,收拾行李走了。罢免了寇准的宰相职务后,宋真宗还算厚道,给了寇准一个陕西知州也是让他衣锦还乡了。此外寇准虽官职下降工资却翻了一倍,也算是对得起他了。 寇准被轰出朝廷后,宰相之位空缺,大家都看好王钦若接替这个职位。毕竟王钦若是皇帝身边的第一红人,还与皇帝在战火中结交,在斗争中一起成长,关系这么铁,他不当宰相谁来当 但神奇的是,等宋真宗颁布了委任诏书后,群臣全都傻了眼。原在皇帝的心目中,已经有了一个合适的人选。这个人就是之前一直默默无闻但努力工作的王旦。不得不说任命王旦为宰相,还真是体现了宋真宗赵恒的识人之明。 赵恒清楚地知道,如今天下太平再无战事,寇准那种性格刚硬的宰相,就可以下岗了。新上来的宰相,性格要像吕端、李沆、毕士安那样,懂得团结群臣,这样才能走和平发展的路线,不至于出现党争,徒增不必要的麻烦。按照这个标准去筛选的话,王钦若虽然是一个人选,但他聪明有余名望不足,不见得所有官员都服他,所以选一个品德高尚者担任宰相这才是正道。 所以选来选去,宋真宗选择了资格更老一些的王旦,让他成为新的宰相。那么这个王旦何许人也在他的身上,又有什么过人之处,导致宋真宗这样看好他呢 宋太宗亲政后,大开科举。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那一次的科举可谓是人才济济。那一科是宋朝公认的“龙虎榜”之一,一次科举就出现了李沆、向敏中、寇准、王旦四位宰相,还有苏易简、宋湜两位副宰相。纵观两宋三百多年,一榜出现了这么多人才极为少见。与其可以相比的,估计只有仁宗时期的千年一榜了。那一科上榜的进士有苏辙、曾巩、曾布、程颢、张载、吕惠卿、章博、林希、王韶。每一个名字都是传奇,每一个人物都是巨有作为,他们的光环不但照耀了大宋整个时代,同时永远闪烁在历史的星空之中。 苏辙是苏轼的弟弟,是年十九岁,“唐宋八大家”之一、元祐年间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即副宰相。 曾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并整理、校勘过许多史书、文集。值得一提的是,曾巩妹夫王补之,门人王回、王向与他同科得中,可谓阖家欢喜。 程颢是理学的奠基者,“洛学”的代表人物。理学受到后世统治阶级尊崇。逐步演变成为官方正统的儒家思想,对元明清政治形态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载是程颐的表叔,也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影响深远,经久不衰。 曾布、吕惠卿、章惇都是变法派的中坚力量,位居两府要职,是北宋政坛上呼风唤雨式的人物,在《宋史》中又均被列入jianian臣传。 林希也是新党人物,见风使舵,投机钻营,只不过影响力较小一点。 王韶是北宋后期最著名的军事家,主导宋夏熙河之役,收复熙、河、涨岷、宕、五州,拓边二千余里。一个榜单会聚这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所以嘉祐二年的科考被称为千年第一榜一点也不过分。 本来太平兴国五年那一次的科举中的张咏,也可以官拜宰相。但是每当宋真宗想拜他为相时,不是四川有事要张咏出马,就是张咏有病,所以一直到张咏死也没有拜相颇为遗憾。 不管这一榜有多少位宰相,在这一榜中王旦可能不是最有文化、最有才华的那一个,却绝对是家底最好、底蕴最雄厚的那一个。 因为这个王旦,是一个标准的名门之后、将门之子。王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