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八十八章 只会做官家的仁宗(五) (第1/2页)
曹皇后所在的曹氏一门几乎是强盛四百年,在大宋可谓是盛极一时,曹皇后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怎么会如此不堪。史书中的曹皇后,之所以这样处处忍让,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事情没有关乎根本的原则问题。只要是涉及原则问题,曹皇后就会寸步不让,甚至当面顶撞皇帝!在真正的危机出现时,曹皇后更是显示出了果断,干练的女强人的本来面目。 庆历八年1048年正月仁宗终于得到了那份想要的捷报,经过数月的浴血奋战,大宋终于平息了弥勒教之乱,捕获了首领王则。大宋自建国起,就一直有弥勒教叛乱事件。王则,本是涿州的农民,逃荒到贝州,给地主放羊,后来应募到宋军中当兵,起义前是宣毅军的小校。贝、冀等州本来有弥勒教在民间秘密流传。传说“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王则利用弥勒教的传说,传布着变革世道的舆论,并利用弥勒教和德州、齐州的士兵、农民取得了联系。起义事先作了部署吸取益州士兵起义的经验,准备在庆历八年(1048年)新年起事,乘官吏们庆贺新年时,各地同时起兵,攻取河北。由于这个计划事前被泄露,王则不得不在庆历七年(1047年)十一月冬至节,提前发动起义。当州官们去天庆观拜谒时,王则率领起义士兵打开兵库,夺得武器。打开监狱,释放囚犯,随即逮捕了贝州知州张得一,占领贝州后建国号安阳,自称东平郡王。以州吏张峦为宰相,卜吉为枢密使。城内起义的居民,在面部刺上“义军破赵得胜”六字,表示推翻宋王朝统治的坚决意志。 王则起义极大地震动了宋王朝。宋仁宗当时慨叹说:“大臣无一人为国了事者,日日上殿何益”参知政事文彦博自请前往镇压王则起义。庆历八年正月,仁宗派文彦博为河北宣抚使,以明镐为副使,领军围攻贝州。宋军攻城,久不能下。最后在北城急攻,乘起义军不备,在南城挖通地道,潜入城内。起义军突围而出,王则、张峦、卜吉等被俘。起义士兵仍依村舍作战,直到最后被焚牺牲。宋朝统治者把王则、张峦、卜吉等押解到开封,残暴地处死。起义领袖们英勇地牺牲了。王则起义,从发动到失败,不过六十五天,但给予宋王朝的打击,是沉重的。起义利用宗教传播舆论,事前已有计划部署,发动后建置官属,有步骤地行动。比起前此的士兵起义来,显然前进了一步。只不过先前的叛乱规模比较小都是很快就被平定了。但宋仁宗在位期间的这一次,规模不小让这位皇帝很是头疼。 当时起义军在首领导王则的率领下,攻陷了贝州城。王则在贝州自立为王,自封为安阳武烈皇帝,挑明了跟宋仁宗对着干。为此宋仁宗气得直拍桌子,他立即调兵遗将准备平叛。然而宋军的军队构成是“强干弱枝”,中央的军队强,地方的士兵弱,让地方上的老弱残兵去抓个罪犯可以。但是让他们去平叛,还是趁早换人吧。在被打败几次后,宋仁宗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拜枢密副使文彦博为统帅,令他前去平叛。要说这个文彦博,虽然他在历史上害死了狄青,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人打仗还是一把好手。文彦博来到贝州后,选择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他命令士兵在城外佯攻,自己则挖了一条通往贝州的地道。在一个深夜,文彦博率军从地道突然杀出,打了王则一个措手不及。经过番较量后,宋军擒获了首领王则,一举收复了贝州城。胜利的消息传回京城后,宋仁宗甚是高兴。正月十五将至,仁宗便下令全城搞一个灯会,以示祝贺。在皇帝的命令下,一场热热闹闹的正月灯会隆重开幕了。然而正当京城开封的百姓沉浸在元宵节灯会的喜庆时。没有人想到,一场策划已久的弑君阴谋,正在慢慢展开。 起义被扑杀弥勒教被灭后,教主王则及其他主要起义领导人都被杀害后,弥勒教的教众决心为首领们报仇。他们经过充分准备后潜入到了大宋皇宫,准备发动斩首行动。一举攻占皇宫,杀掉皇帝,夺取大宋的最高统治权。当天晚上福宁殿中,曹皇后刚刚服侍宋仁宗睡下。突然听见后宫中拿过来阵阵sao乱惨叫不断,有人在大声喊叫:“有刺客!快来人呀,抓刺客!“宋仁宗马上起身,命太监出宫打探。太监回禀道:“启奏陛下,大事不好了,宫中出现了刺客,已经连杀了数人,现在正往福宁殿杀来。” 一听有刺客,宋仁宗立刻打算出宫躲避。这个时候曹皇后说道:“官家不可出宫。现在外面到底有多少刺客,具体的方位,他们的打算,我们都不知道。贸然出宫万一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