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四十八章 颇具个性的王安石(九) (第2/2页)
贷款,那程序就比较多了。咱们都知道,官府办事,效率低不说,还层层把关,手续极为不便。贷款的人要先申请,随后由政府设定的机构官员进行审批,再提交各种政府需要的证明文件。不会写字的贷款申请人,还得请人写各种申请。手续麻烦不说,在贷款过程中还得求人还得给钱。毕竟你不给官吏一些好处费,他能让你通过相关的贷款申请吗一分钱不给就把手续通过了,这可能吗 当时的这个手续,多到什么地步呢按照苏轼的诗句,就是:“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这诗句的意思是说:新法手续繁多、农民要一次一次进城办理,半年时间都在城里,小孩都学会城里口音了。如果这样的手续,农民能得到利息较低的贷款那也算了。关键是有的时候这个贷款利率并不低,这就有点搞笑了。简单利率高,复杂利率低,这样才可能让农民进行一个选择。但青苗法在执行的过程中竟然出现了办事复杂,但是利率更高的奇特景像,所以苏东坡才会反对新法,才会写出这样的诗句。这样的层层拔毛,农民有再多的毛也经不住官员这么拔!这样的结果恐怕让王安石也是始料不及的。 王安石最始料不及的是执行青苗法的官员为了完成“贷款利息增值”任务,以获得更好的升迁机会,他们不择手段,胡乱修改青苗法,以便自己作出业绩从而达到能够职务升迁的目的。官员们修改青苗法的手段很多,但以下面三招最为常见。 第一招强行摊派。王安石颁布的青苗法中明确规定,在贷款过程中必须遵守农民自愿的原则!然而当地官府不管这个。毕竟百姓不贷款,政府就挣不到钱,政府挣不到钱,业绩就没有,业绩没有就没法升官。 因此很多当地官员下令,辖区内的所有百姓都必须贷款。而且这叫奉旨贷款。毕竟新法是皇帝颁布的,不贷款就是违抗圣旨,一个好端端的为民为国的好法就这样被歪的没了边际。就这样在官员的强行摊派下,不想贷款的百姓也只能被迫贷款了。百姓平白无故地增加了一项高利贷,面对这种情况广大的老百姓也无处申冤。当然强行摊派只是官员挣钱的初级手段罢了。在强行排派后地方官员们又使用了一招“分别贷款”的手段,以提高自己的“业绩”提升自己的政绩。 第二招,分别贷款。为了提高“贷款业绩”从而提升自己的政绩,官员们在强行摊派后,会根据当地农户的经济情况。将他们分成不同的等级,以此来规定不同级别农户的贷款额度。这个招数,就叫“分别贷款”。比如第一个被指控胡乱摊派、分别贷款的王广渊,他在东京路推行青苗法时,就下令把境内的百姓分为五等。第一等级的人必须贷款十五贯,第二等级的人必须贷款十贯,第三等级的人必须贷款五贯,第四等级的人必须贷款二贯半,连最穷的第五等级的人也必须贷款一贯。这个钱借了要还,相应的利息还是非常高的。王安石规定的三分三的月息,已经可以要你的命了。何况,下面在实施时的利息要远远高于这个规定的利息。面对这种情况,老百姓基本是没有活路了!当然即使把百姓“欺负”成这样了,官员为了收回钱觉得也不保险。毕竟把老百姓遇急了,逃跑了,找不到人了,钱要不回来了,到时候咋办于是官员们又想出了第三个也是最狠的一个招数--找人担保。 第三招,贷款担保。史料记载为了防止百姓不还钱,官府规定除了抵押百姓的田地房产还要让当地富户对等级属于四级或五级的贫穷的人提供担保或抵押。也就是说贫苦农民如果还不上钱逃跑了,那么对不起由富户替他还! 要知道这可蕴含着极大的风险,现代社会存在的企业分别担保,或者称作互保的行为最终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一个本来运行良好的企业因为互保企业中的一家出了问题,最终因为承担了相应的互保责任,导致企业以破产而终结。在当时也因为担保行为对富户影响非常大,因为它意味着一旦出现天灾,百姓还不起钱后,富户也将被其牵连,最终和贫困户一起成为贫穷户。只有转移了所有危机的官府才能早涝保收,稳稳的收回所有的成本,变成最后的胜利者。 在官府的这“三板斧”下,青苗法这个利国利民的理财之法,彻底变成了一个残害百姓的敛财之术变成了一个百姓眼中的最大恶法。而在这个敛财之术中,只要官员心狠手辣就能战绩斐然,而战绩斐然后他们就能升官发财。于是在这种背景下,无数的百姓倾家荡产苦不堪言,广大百姓变成了一块块让官员上升的“垫脚石”。 史料记载,神宗皇帝病逝后,一直不理朝政的司马光奉旨入京,参加皇帝的追悼会。结果看见这位反对新法的主要人物出现在京城后,开封城里所有的百姓都疯狂了,当然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了。他们拦住司马光的马车,痛哭流涕高声大喊道:“请先生不要回洛阳了,留下来辅佐皇帝,救救百姓吧!“ 那些鄙视痛恨司马光的人,看见这个场景后,他也许会讥笑司马光,认为这是在作秀。然而在我的眼中,这应该是真的,这些百姓确实是发自内心的请求司马光留下来,救救自己,救救这个天下。天下苦秦久矣……这是秦朝末年时,各国百姓对这个国家的评语。我相信身处在王安石变法下的宋朝百姓,也一定有同样的唏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王安石的这个青苗法,变成了一个祸国殃民的暴政呢这里面的问题,又是什么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