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十六、未完不续  (第2/2页)
年,杰克.爱施礼男爵在英国议会的一次演讲中把这个词组用来形容发生在家庭内部的暴力,自此DomesticViolence被赋予了真正现代语境中的概念----家庭暴力。    相爱的亲密爱人之间往往会带给对方伤害,这些伤害远不止rou体上的暴力伤害,它们往往是无声的、无形的,看不到伤口的,家庭暴力的方式有很多种,它可能发生在rou体上、语言上、精神上、也可能发生在经济方面、宗教方面、生育方面以及性方面,家庭暴力的受害方并非仅限于妇女和儿童,男性也有可能成为受害者。    家庭暴力的常见类型:    身体暴力又称躯体暴力,家庭中发生的身体暴力是指某位家庭成员对其他家庭成员蓄意使用体力或使用武器,伤害或残害对方的行为,包括推搡、抓夺、击打、捆绑、踢人、鞭打或枪击等。    情感暴力又称心理暴力,家庭中的情感暴力是指某位家庭成员对其他家庭成员的诋毁、嘲弄、威胁和恐吓、歧视、排斥、忽视和其它非身体形式的敌意对待。    家庭***是指由某位家庭成员对其他家庭成员强行施加的性行为、性行为企图或其它直接针对受害人性特征的强迫行为,行为人与受害人有可能是伴侣关系,也可能是其他家庭关系。    经济控制是指施害者通过对夫妻共同财产和家庭收支状况的严格控制,摧毁受害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以达到控制受害人的目的。    美国的亲密关系暴力受害者中,大部分的男性(92.1%)遭受的是肢体暴力。具体来讲,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美国男人被另一半抽过耳光或推挤过,更值得关注的是,13.8%的男性在亲密关系中遭受过严重的肢体暴力。除了身体伤害,将近一半(48.8%)的美国男性在亲密关系中遭受过精神攻击,和女性受害者(48.4%)的比例不相上下。    英国警察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13年,男性遭受家暴的案例共84,799起,女性304,522起。德国没有具体的全国统计数字,但在同一年,柏林14,300起家暴案例中有23.8%的施暴者为女性。美国疾控中心(CDC)2010年发布的“TheNationalIntimatePartnerandSexualViolenceSurvey”显示,美国有28.5%的男性(35.6%的女性)曾在亲密关系中遭受过强jianian、肢体暴力或者跟踪。这些数字,是否远超出你的想象?    在大男子主义盛行的RB,据2016年RB警方统计,2015年男性受家暴报警共7557起,5年间翻了9.5倍。    来自SC省妇联的数据显示,2015年,四川全省妇联系统接到的家庭暴力信访量为1845件,其中约有2%的家暴受害者为男性,然而真实遭受家暴的男性远超于这个数字。BJ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等人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男性自认为遭受家暴的比例(66.1%)比女性(64.2%)尤甚,尤其是心理暴力方面。    面对家庭暴力,男性是选择沉默还是反抗?    2016年12月4日,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发布消息,BJ的郭先生不堪忍受妻子赵女士的殴打,向BJ市门头沟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请求禁止赵女士殴打、辱骂和sao扰自己。法院作出裁定禁止赵女士对郭先生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赵女士sao扰郭先生,有效期为六个月。如赵女士违反上述禁令,法院将视情节轻重,对其处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BJ市首张“男性人身安全保护令”的诞生,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虽然微博评论常带有娱乐性,但通过筛选整理该微博下的1744条评论与点赞,“不理解”“嘲笑”仍是大部分网友的表现。同样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为什么“该打”、“被打很正常”、“肯定是你自己有问题”成为公众看待男性受害者的主流舆论?与对待女性受害者的态度大相径庭呢?    为什么男人选择沉默或者不结束这段危险关系?美国非盈利性心理健康网站HelpGuide给出了答案——    1、担心如果离开,配偶会伤害孩子或阻止其探望他们;    2、因为被女人殴打或失去了家庭保护者、供养者的角色而感到非常羞耻;    3、宗教信仰中的某些内容可能让人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    4、很难找到能够帮助自己的机构或资源,许多人难以被相关机构相信;    5、身处未公开的同性亲密关系中,且还未向家人或朋友表明,难以求助;    6、无法正视夫妻间存在的问题,以为可以帮助施暴者,或施暴者许诺会做出改变。    不做沉默的羔羊    回归到BJ首张男性保护令事件,反家庭暴力法的通过与施行、人身安全保护令无性别差异的申请与顺利发放,体现出我国司法体系的进步。与此同时,男性受害者由沉默到发声,由忍受到选择司法保护,也反映出男性在遭遇家暴后观念的转变。    针对男性遭受家暴的现实情况,瑞士已有两所“男性之家”,德国共有三所,英国此类机构超过了20所。“男性之家”的创办人OliverHunziker表示,通过这一项目的“简单存在”,瑞士社会开始意识到男性也是家庭暴力受害者这一问题,“公众意识提高了许多,5年前我们刚刚起步的时候,这一话题往往受到忽视,大多数人甚至对此嗤之以鼻。”再来看中国,在援助机构方面,女性有妇联,而男性呢?专门针对男性的保护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来,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妇联”等机构也同样为男性家暴受害者提供援助。    其实不论男女,公众自我法律意识的整体提升和国家相关立法的不断完善,推进了抵制家暴的进程。抵制家暴需要真正的男女平等,对男性受害者来说,这是最好的鼓励,对每一个置身家暴之外的人而言,这是最大的难题。    男性与女性相比被默认为家庭关系中的强者,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男性在家暴中所处的地位一直很容易被忽视,很多男性或被精神控制、或被施行冷暴力,或者羞于启齿,亦或者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着什么,让这样的社会问题变得更严重,更畸形,更难以解决。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华社,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调查报告,NationalIntimatePartnerandSexualViolenceSurvey,Swissinfo.ch,HelpGuide,微博数据)    人类的健康不至于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为了我们的安定繁荣,社会和谐,家庭和睦,请所有人都能更好、更认真地对待家暴问题,无论是夫妻间的精神独立、经济自治、隐私保护都值得大家深思,本文作者希望所有的人都快乐幸福、夫妻恩爱、子女康健,让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和努力让世界更阳光、更开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