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宗正寺走出来的千古一帝_第五百七十三章:京师巨变,自掘坟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七十三章:京师巨变,自掘坟墓 (第2/2页)

  随即不徐不疾地展开手中书信凝神细细阅之。

    ‘张府尹所书。’

    待见纸张之上所书内容无不出自于一本道家典籍后。

    许奕眼睑不由得微微低垂少许,脑海中更是不由得浮现一道身影。

    而那道身旁不是旁人。

    赫然正是原京兆府府尉、现京兆尹府尹张开源。

    亦是许奕就藩燕地前留于京师长安的暗棋之一。

    话音落罢。

    许奕稍作定神,随即眼睑微垂地再度凝神细阅手中书信。

    与此同时。

    许奕更是近乎于一心两用般参照着就藩前约定好的密语。

    以一种他人绝难想象的速度将那藏身于一行行道家经文之内的有用信息重书于心中。

    ‘黄河恐将改道一事突然自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境内广为流传。’

    ‘且大半皆是通过血书、童谣等方式散播开来,此事背后定然有人于暗中cao控。’

    ‘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名门望族、富甲商贾因黄河恐将改道之言纷纷举家迁徙。’

    ‘其中过半数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名门望族、富甲商贾相继举家迁徙至京师长安。’

    ‘余者半数举家迁徙至关中其他郡县,另有半数迁徙至东都洛阳。’

    随着藏身于一行行道家经文内的有用信息自许奕心间逐一重书而显。

    原本眼睑微垂地凝神细阅手中书信的许奕眉头亦是不由得随之微微皱起。

    ‘黄河恐将改道一事突然自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境内广为流传......’

    ‘且大半皆是通过血书、童谣等方式散播开来,此事背后定然有人于暗中cao控......’

    ‘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名门望族、富甲商贾因黄河恐将改道之言纷纷举家迁徙......’

    ‘过半名门望族、富甲商贾举家迁徙至京师长安......’

    ‘余者半数举家迁徙至关中其他郡县,半数则迁徙至东都洛阳.......’

    许奕眉头微皱地缓缓闭上双眼,于心中不断地喃喃着密信所书之事。

    原本眼睑虽微垂些许,但整体而言尚算平静似水的面色亦是不由得随之渐显凝重之色。

    百余息的时间匆匆而逝。

    微皱着眉头闭目沉思的许奕渐渐自万千思绪中回过神来,随即不由得缓缓睁开双眼再度望向手中密信。

    ‘血书?童谣?’

    ‘黄河恐将改道之事短时间内广为流传?’

    ‘甚至于已然近乎达到人尽皆知的地步?’

    ‘以此逼迫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名门望族、富甲商贾举家迁徙至京师长安?’

    ‘若从。’

    ‘则可肆无忌惮地欺压迁徙而至的名门望族、富甲商贾,以他人祖业家财充战事军需所耗?’

    ‘若是不从。’

    ‘则黄河必然改道,从而致使祖宗百年基业毁于一旦!亦或者以莫须有的罪名直接豪取抢夺?’

    ‘此间种种。’

    ‘与杀鸡取卵、寅吃卯粮又有何异?’

    许奕面色渐显凝重地凝视着手中书信,心中颇有些许不置可否地兀自喃喃道。

    自正德三十年冬得知途径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的黄河恐将改道之事的消息后。

    许奕曾尝试着站在正德帝的角度多次思索应当如何应对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即将因黄河改道一事而引发的天灾人祸。

    多番深思熟虑过后。

    许奕将所思应对之策细分为上中下三策。

    上策:聚粮于中,陈兵于河。

    所谓:聚粮于中。

    即:聚拢天下粮草囤积于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以备不时之需。

    此举看似极难,却实则最易。

    自古至今,最为逐利者无处商人左右。

    假使朝廷令商人见利,商人自会争先恐后地将一石石粮草不远千里运至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

    正如燕地突遭正月惊雷、暴雨不休,从而境内粮食大面积减产甚至于直接颗粒无收,进而引发燕地缺粮危机时。

    燕王府联合上谷郡郡衙、渔阳郡郡衙共同施行的‘聚天下粮草归燕’之举便是最为活灵活现的例子。

    所谓:陈兵于河。

    即:抽调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境内半数兵马陈兵于黄河河道以备不时之需。

    若是聚粮于中之举得以顺遂施行,则陈兵于河可为后手以备不时之需。

    若是聚粮于中之举难以顺遂施行,则陈兵于河之举可行杀鸡儆猴之事。

    两者之间即可相辅相成,亦可各行其效、各见其彰。

    故而。

    许奕方才将此策视之为上策。

    而中策则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酷吏为镜,鉴民脂民膏。

    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酷吏为镜,鉴民脂民膏。

    即:加征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民赋以及加征大周部分富饶之地民赋。

    所得民赋悉数用于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境内的疏通黄河河道所需以及加固黄河堤坝所需等。

    与此同时。

    另遣酷吏为监工,以酷吏为镜,震慑四方宵小。

    相较于上策‘聚粮于中,陈兵于河’之策而言。

    中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酷吏为镜,鉴民脂民膏’施行难度无疑更大。

    且相较于上策‘聚粮于中,陈兵于河’之策而言。

    中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酷吏为镜,鉴民脂民膏’一旦施行无果。

    其所带来的种种隐患乃至种种恶果无疑远超上策‘聚粮于中,陈兵于河’数倍乃至数十倍之多。

    假使许奕站在正德帝角度思量应对之策。

    不到万不得已亦或者生死攸关之际,许奕绝不会采用中策。

    归根结底。

    中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酷吏为镜,鉴民脂民膏’

    虽可解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即将因黄河改道而爆发的天灾之危。

    但此策施行过难,且施行此策亦太过于难控。

    故而。

    哪怕此策为朝廷应对各种天灾人祸时一贯采用之策。

    若是未到万不得已之际,亦或者生死攸关之际,许奕则绝不会采用中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