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六章 我来了 (第1/2页)
如果从天空俯瞰,辽东的土地上,到处都在涌动。史鼐胜在一个稳字。贾敬意气风发之时,曾点评诸人,关于史鼐,则说此人没有急才,却具有守城之姿。来辽东后,史鼐没有发动过对蛮族的一次的进攻,而是竭尽全力的在各地加派士兵,修整城池。一年下来,辽东耗费物资千万。史鼐的策略其实并没有错,错在朝廷拖不起。陕西流民遍起,官员弹劾辽东。江南税赋日重,官员弹劾辽东。南方民乱,朝廷无力支援,官员弹劾辽东。有人在朝廷上说,史鼐实则是畏战,惧蛮。史鼐内心清楚,这是各地官员完不成考较,开始推卸责任,加上对勋贵出任辽东经略的不满,发起了反击。还有更深一层。太上皇没有表态,这就更加让人猜疑了。史鼐早就知道,弟弟的主意不妥。太上皇当朝几十年,满朝都是他提拔的官员,只说内阁的阁老,哪一个不是太上皇当年钦点的新科进士。朝廷六部,尚书,侍郎皆是如此。这是天赋皇恩啊!文人们当以死相报的君臣之约。就连那扬州林如海,不也是太上皇钦点的进士吗,就说贾政,不也是太上皇的恩恤吗。偏那贾政虽是勋贵之家,却向来以文人自居,才能没有学到几分,脾性倒是学了个十足。太上皇哪怕一言不发,从朝堂到地方,一样无数之人为他摇旗呐喊,这不是皇上拉拢点人就能扭转人心的。皇上这些年急躁起来,史鼐猜测皇上其实怕了。太上皇年龄越大,做事越来没有章法。像那多年前的那件事,谁也没想到当时病重的太上皇,会做出这么荒谬的决定,不用近支的成年亲王,反而挑了一名宗室的幼童。谁晓得太上皇会不会再有废立之举放下心里的杂念。史鼐想到既然自己已经来了,对于自己的职责,史鼐对外界的杂音充耳不闻。有条不紊从全国各地征集兵马,在辽西委任将领,增赋转饷,咨文朝鲜。前番萨尔浒之战,朝鲜派出的大军竟然不战而降,成为了蛮族的助力。史鼐派人去宽慰朝鲜国主,同时要求再次出兵,sao扰蛮族后方镇江堡。派了几名生员,不知道还赶不赶的急。同时在辽西颁布军纪,提高赏格,如此这般下来,辽西才有了些许元气。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北镇。李达祖到底扛不扛得住蛮族的攻势呢。该做的自己都做了,希望李达祖能听人劝,切勿不要出城浪战,而是老老实实守城。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职责,北镇是节度使负责,史鼐也无法直接指使。如果辽左还在,他倒是可以越过北镇。“反周复明。”老奴笑着对众人说道。蛮族征集奴隶在沉阳修好了宫殿,已经迁都至此,殿内众人恍忽。李永芳很快醒悟过来,大喜称赞。覆育列国继承火明英明汗,脑后的小辫垂在前胸,抚摸着大腿上一处隐隐作痛的旧伤,一边笑道。“我们原来就是大明的官,周朝天子原来也是大明的官,不思忠诚,狼子野心,实乃逆贼,人人皆可讨之。这番我大军行动,一击必中,全夺辽西,再给我几年时间,我就出关扫平余孽,以光复大明,恢复礼法。”蛮人且不论,殿里的汉臣汉将,皆士气如虹。老奴说自己要光复大明,内心的确是这么想的。他的祖先是勐哥帖木儿。于前明到南京赴朝,由明成祖朱棣任命为建州卫指挥使,赐印信,钑花金带,赐其妻幞卓、衣服、金银、绮帛。曾随着永乐皇帝亲征漠北,深受信任。十年里三次赴北京朝贡,被加封为都督佥事。后来勐哥帖木儿被人袭杀,长子亦亡,次子董山逃过一劫。董山就是老奴的五世祖。后来靠着大明的帮助,董山重新恢复了实力。在老奴看来,前明对自家实乃有再造之恩,加上如今的形势,正好以光复大明的口号,笼络人心。也免得汉jianian之论,让自家汉臣汉将内心忧虑,算是去了他们的心结。至于辽西。老奴并没有放在眼里。虽然已是大汗,但是仍身穿袍褂,袖口前长后短,俗称马蹄袖,身束腰带,足登靰鞡,一副标准蛮人的穿戴。在大殿门上,同样挂着弓箭悬于门上,象征着家里的孩子们,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射手。老奴从小就是这么长大的。蛮族男女都善骑射,小儿就以榆柳为弓,稍为长大,就骑马弯弓,驰射山林,部族里女子也一样如此。和蒙古的游牧为生不同,蛮族游猎为生,骑射实乃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