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零二章 两百将 (第1/2页)
北镇。派出城的骑兵,把周围的消息传了回来,蛮族退兵确认无误,只不过各堡还有蛮兵把守。李达祖绝处逢生,大悲大喜。悲的是自家军中,老兵死伤过半,实力大损,都是锦乡侯府在北镇的根基啊。喜的是到底守住了北镇。金州发了捷报,北镇发了捷报,锦州也发了捷报。三方都在争抢头功。北镇独拒正面,损兵失地,如今河北各堡都还在蛮族手里,北镇残兵无力收复。fantuantanshu.损失最大,争议也最大。辽东节度使李达祖,到底是有功还有应罚。京城里的锦乡侯府,李达祖的二弟四处活动寻找盟友,为大哥李达祖上奏,声援李达祖实乃首功,保住了辽西不失。至于金州方面,自身损兵两千人,虽然占领海州,却得而复失,算大功还是小胜?因为唐清安的军报里,所获蛮族钱粮不足二十万石,以此想要获得断绝蛮族粮草,解北镇之围的功劳,说服力缺了三分火候。辽东经略史鼐。因为有人弹劾他见死不救,坐视友军被困而不援,实乃大罪。而他认为自己居中调度有功,不管是派兵派物资给北镇,还是供应金州兵的后勤,都是他的功劳。三方的奏疏在朝廷正热闹的时候,山东布政司也突然上奏。把去年以来,运送至辽东三处的粮食,马匹,豆料,兵备,钱银的数目列出。金州唐副总兵率三百船出海,其中两百余船都是登莱先后调派去。既如此,整个朝堂更加喧闹,上下都是关于辽东的议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金州方面先是抢功劳,随后就开始叫苦,最后向朝廷索要士兵和物资。其中史鼐和李达祖两人争的厉害,大有重新翻脸之态势。原来辽西大半年来,重新募兵十八万,其中七万留守辽西走廊,十一万守北镇。而蛮族前番攻打北镇,沿路各堡投降,牺牲的军士就高达六万,北镇守军三万,伤亡一万余。北镇北边各堡垒还有两万兵,合起来只有不到四万兵。史鼐认为北镇不可为辽西之屏,竟然要求放弃北镇,全力驻守辽西走廊。辽西和辽左的地形,两边被辽东湾隔成为“凡”字形。北镇处在“凡”字的那个顶处,地势不足凭,又离辽西遥远,物资供应费时费力。下次蛮族大军再次攻打北镇,不会再给金州兵可趁之机,获得那番的幸运。而北镇对抗蛮族表现的不堪,已经不让史鼐相信。大周继承大明,长城一直延伸到镇江堡,不过当老奴突袭互市之地,获得铁岭,抚顺,辽左的长城就破了。辽左的长城失去了作用,辽西走廊并没有。靠着依山脉而修建的长城,辽西走廊之所以称为辽西走廊,就是因为如此。北边是险山长城,南边是大海。不管是锦州还是后方的宁远,都是险关雄城,不是那么好突破的。因此史鼐想要靠着地利,学习金州全力固守辽西,而不是浪费兵力物力在北镇。李达祖大怒,当然上疏反对。辽东两位大佬闹得不可开交,唐清安再次上疏,请求金州扩兵,增派粮饷,耕牛,骡马等。这件事史鼐和李达祖都鼎力支持,以此拉拢他。并且唐清安的作用,别人不知他们还是清楚的,委实是首功,不过皆不愿让出罢了。光复金州,哪怕金州打退蛮族的进攻,在绝大多数朝臣眼中,也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地方。偏安一隅能不失就已经不错了。哪怕有几个御史上疏,认为金州的作用巨大,不该受到朝廷的小视,其中一个新进的御史吵的最凶,朝廷应该提高金州的供给,应以辽西,北镇平齐。如今老奴攻打北镇,北镇损兵折将,失去了大量土地,辽西则困兵不前,整个战场上,唯一的亮点就是金州。金州的地位的确值得提高。这也是打了胜仗的好处。原来金州作为辽西的附属,如今升了一等,由登莱直接供应,而不是由史鼐调派。且同意了金州扩兵五万的请求,并督促江南供应棉花,棉布,绸缎各色物品。朝廷确认了金州五万兵额的军制,唐清安才敢扩军,不但如此,朝廷且也同意了唐清安另外的要求。唐清安向朝廷下了军令状,蛮族片板不能下海,以威胁山东。从浙江调水师四千,各色战船一百六十艘,鸟铳一万杆,弗朗机炮五百门,其余火器不计。当浙江水师,和金州原来来自登州的水师,两处合营后,水兵达八千人,大小战船四百七十余艘。金州水师的规模,已经达到了长江以北,所有水师之和。合兵后的水师,同样分为三部。一部有浙江兵为主,守辽东湾,一部以沈有容为主,守卫金州,长行岛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