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四十二章 贾府落子 (第1/2页)
红楼从辽东开始正文卷第五百四十二章贾府落子“天下强兵劲马尽入贼寇之手,贼骑兵数万为一队,飘忽若风雨,过无坚城。” 程之信自从被封侯爵,说起话来也文绉绉。 言必称本侯。 只有从辽西带来的老部下,才知晓程之信的心意。 毕竟平辽侯的事迹摆在那,谁不想成为第二个平辽侯,今日的保国公。 朝廷下旨,让程之信北上剿匪。 程之信不愿意,下面的将领们也不愿意。 作为贼军的老对手,他们深知形式不同往日,以前是他们追着贼军打,现在去打贼军,纯属rou包子打狗。 “官军但尾其后问所向而已,卒或及之,马隤士饥。” 众将鸦雀无声。 良久。 “头,咱们打还是不打?” 程之信无言。 心里生气,语气不善。 “打你个头。” 众将恍然,心里这才松了口气。 这就对咯。 打仗可以,送死不行。 贼军现在兵强马壮,武器精良,别看朝廷什么多少面围剿,多少兵力。 打仗哪里是这么轻易的事。 就贼军手里的几支“死”兵,那被锋利的枪头捅入胸膛,眼睛都不眨的反杀对面的悍兵,谁敢与之捉对厮杀? 还有那不论眼前刀山火海,皆视死如归的骑兵,犹如城墙一般的冲撞,谁能挡得住? “可咱们怎么向朝廷交差呢?” “凑五千兵应付。” 程之信早就想好了主意。 自从当年虎口逃生,开始就地打粮,通过招降纳叛,招募流民青壮拼凑起了十余万大军。 现在的程之信,胆子越发的大了,已经不把朝廷的旨意放在眼里。 以前盼望的马上封侯,前些日子梦想成真,竟让他越发的骄纵。 自己手里十余万兵马,天下尽可去得。 就是那平辽侯,手里兵力也不过如此。 自己坐拥湖广,论人口粮食远超过平辽侯,加以时日,程之信如此想到。 虽然目前的湖广,并不归属于他,但不妨碍他把湖广当做自己的地盘。 谁让湖广境内,他的势力最强呢。 不过热血上头的程之信并不傻。 现在不是和朝廷翻脸的时候,唐清安拥有金江镇多年,都不敢成为第一人。 程之信同样如此。 所以一边凑了五千老弱应付朝廷了事,一边上疏朝廷,说自己手里人马三十万,需要足够三十万的粮饷兵饷才能发动。 不然他也弹压不住,闹不好反而生变。 算是半威胁朝廷。 三十万的粮饷。 朝廷要是拿得出,也不用指望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程之信。 而且朝廷给程之信的兵额才两万五千名。 他擅自扩张,已经是罪大恶极,居心叵测。 人心散了。 队伍就不好带了。 至理名言。 骄横跋扈,不为朝廷所用的将领,不光是程之信,很多地方的大将,也开始拥兵自重。 例如固原总兵刘明先,宁夏总兵李坚等。 这些将领,比流民的危害还要大。 流民军的危害,是外部的威胁,朝廷可以用自身的力量去对抗,哪怕自身的实力弱小。 而这些内部将领的自立,不但削弱了朝廷的实力,又借着朝廷的名义,大量侵害地方。 侵害了地方,获得的利益肥沃了军阀,却让朝廷失去了人心。 不但如此。 例如湖广,本来还可以向朝廷提供兵额粮食,却被程之信霸占,也因为程之信的举动,让湖广的力量平白消耗。 换句话说。 内部这些拥兵自重的将领,让本来还有余力的朝廷,直接失去了力量。 如果没有这些拥兵自重的将领。 各地还能自保。 导致的结果是,流民军还未侵入的地方,本来还可以远远不断支持朝廷,却陷入了瘫痪。 例如四川。 只凭借四川本土的力量,是可以应对田永命的威胁,偏偏还有那些拥兵自重的将领。 相当于四川流着血和田永命打仗。 这种情况怎么打的赢。 见田永命势大,那些将领又直接投靠了田永命,加速了田永命割据四川的态势。 四川周边的云南贵州。 有大量的土司。 大周承袭大明,认可土司自治。 此举是参考汉唐历史。 治理土司,费力不讨好。 所以从明朝开始,朝廷只要各地的土司,遵守大周的旗号,就任由土司在自己部落作威作福。 只要土司不做乱,部落自己内部的事,大周官方不参与。 有些土司乐于现状,有些土司心中不忍,主动学习道学,在自己的部落建立书楼。 大周的儒学,先不提西方。 只论东方。 一直是最先进的学问。 道学起码对百姓是最好的。 要求统治者讲究仁德,有仁德的统治者,才是天命所归,以道德人心约束统治者。 那么不在乎道学的统治者是什么样子的呢? 参考各地的土司。 有良知的统治者,必然会接纳道学。 例如云南的丽江王。 丽江王是木姓土司,木姓是大明太祖皇帝亲赐,封丽江军民府世袭知府。 木姓土司世代从习道学。 所以领地内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投奔。 到了今时今日,已经是云南最有影响力的土司,不但如此,也被乌斯藏人称为萨当汗。 丽江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同样心向大周,藏书万卷。 请汉人儒者来丽江给子弟们授课。 建立玉嵩书院兴教化,修万卷楼,以满足家族子弟学习汉文化的需求。 此举也引起很多土司的不满,认为木氏他们是叛徒。 因为木氏土司的乐善好施,导致他们自己手里的族人,只要有机会就会投奔。 还有就是昆明。 大量的人口,最多的还是投奔到昆明,汉人的官府。 三宣六慰降了又叛,叛了又归。 就是他们不愿意眼看着自己奴隶主的权利日益消减,可又无可奈何的抗争手段。 大明是不耐烦治理土司的。 因为求着对方,为他们带去道学,对大明没什么好处,还容易引起反抗。 大周同样如此。 就是这种消极的态度,道学仍然在云贵日益强盛。 道学的强盛,代表了土官统治合理性的消亡。 让流官地区开始变多。 是一种大势。 例如丽江,已经不再是当年纯粹的土官自治,而是土流结合的半自治态势。 木氏掌握了族人的话语权,流官掌握了军民府的治理权。 这一切。 当田永命抵达了四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竟然还有这么残忍的事?” 看见土司们的做法,田永命不可置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