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完了,我被朱元璋盯上了_第一百四十章:谁?胡惟庸?请离我远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章:谁?胡惟庸?请离我远点 (第3/4页)

呢?

    在明白此刻朱元璋心里可能出现的疑虑后,齐衡自然不能让他心中的疑虑继续放大。

    心中已经有了合适的对策。

    第二天一早。

    齐衡依旧如往常一样,早早起来都会到府中转转。

    还不等他出门,三名官员便已经来到了门口求见。

    门前这三人齐衡都不认识,也从未见过,不过却能猜出是什么人。

    昨天朱元璋就问过自己派往寿春、安丰、霍丘三地主政的人选,当时齐衡虽然什么都没说,但对于这三人的情况还是一清二楚的。

    他们既然是施才英和周念从黄岗城以及濠州城内选上来的,自然也就是他们的属下。

    同时,也是按照齐衡规定的各职位锻炼后通过才冒出来的。

    这些人哪怕还未曾见过齐衡一面,也都天然的归属于齐衡的派系。

    今日他们前来,估摸着也是要动身了,所以前来拜见。

    正如齐衡的猜想。

    三人在见到齐衡时,当即恭敬的拱手一拜,道:“属下耿云、高文彦、房满,见过大人。”

    齐衡细细瞧了瞧面前的三人,点点头:“起来吧。”

    随着三人起身,齐衡问道:“准备出发了嘛?”

    三人中的耿云立马回道:“回大人,正是,那边催的急,施大人便说要我们早点赶去。”

    对此齐衡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嘱咐道:“该说的施大人应该都跟你们说过了,我只强调一点,你们前往各地主政一方,代表的是咱义军的脸面,大帅的脸面,咱义军在百姓眼中本就是叛军,如果你们到了地方后鱼rou百姓,贪赃枉法,败坏的可不仅仅是咱义军的名声,坏的更是义军的根基。”

    “如被发现,对待贪赃枉法之辈,我绝不会留情,希望诸位谨记。”

    三人神色肃穆,当即道:“大人放心,我等一定谨记于心。”

    “好,去吧。”

    “是!”

    随着三人离去,余光道的身影也出现在了院子门外。

    “余先生,你随我来。”

    院子中给余光道留的屋子中,齐衡坐在案桌前的椅子上,对着余光道说道:“我说你写。”

    余光道点头,急忙来到了案桌旁坐好,磨墨提笔。

    “给我写一份上报大帅的案卷。”

    “如今安丰路各处疆土攻克已是定局,为理政所需,需设安丰路总管府,拟任施才英为安丰路总管府总管。周念为濠州州尹。”

    “黄岗城毗邻濠州,归入濠州所辖,设寿春城为安丰路总管府所在,寿春城紧邻淮河,顺其直流、支流,可与安丰路境内四通八达,乃最佳都城所选,且安丰路自古便以寿春为都城,名正而言顺。”

    “故,上报大帅以批示。”

    说到这里,齐衡话音便结束。

    不到片刻,余光道也提笔完成。

    在面前的文书上轻轻一吹,使墨迹不至于混乱,这才将文书交给了齐衡,说道:“大人,你看看。”

    齐衡接过上下查阅后,说道:“行,特我将此文书上报大帅批示。”

    “是。”

    如今随着安丰路各处疆域的攻占,疆域已经十分辽阔,如果继续按照以往简单的处理,根本无法再满足需要。

    而且,如今的施才英不过是一个黄岗城的县令,虽说黄岗城特殊,但官职太低。

    无论是周念,还是刚刚派出去的耿云、高文彦、房满,其所辖城池都是一府之地。

    赴任后便是府尹。

    而施才英从中统辖,没有个名正言顺的官职是不行的。

    所以,齐衡此番就是要将整个安丰路的行政体系规整。

    如此一来,才能上通下达。

    施才英坐镇寿春城内,统辖安丰路全境府州,各府州则下理各县,其后各乡。

    利用各地之水路,可快速传递情报和讯息。

    是安丰路首府最合适的设置地点。

    虽然按照朱元璋的话,安丰路之后由他军政一体节制,但到底还不到时候,朱元璋还在这里,该请示领导的还是得请示。

    在秀儿的陪伴下,齐衡走出了大帅府的大门,径直来到了黄岗城县衙内。

    看着此刻正在县衙中处理政务的施才英,齐衡当即说道:“施大人。”

    闻言,施才英抬头看来,见到齐衡,急忙起身快步走了过来,搀扶着齐衡来到了案桌前,说道:“大人有什么事喊我一声就过去了,何必自己过来呢。”

    齐衡道:“在府里走动也是走,出来走也是走,就干脆不麻烦你们了。”

    说着,齐衡便询问起自己关心的事情。

    “我要你派人调查的情况如何了?”

    似乎猜到了齐衡会问到这个事情,施才英当即从案桌的公文堆中找出一份折起来的地图。

    这地图十分粗略,只是将整个黄岗城以及濠州周边的地形画了出来。

    施才英指着画上的地形,说道:“大人你看,濠州、黄岗、凤阳三地之间,皆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这里毗邻淮西支流,土地肥沃,是种粮的上好之选。”

    “根据粗略的估算,三地之间的土地有15万顷左右,但因为实在宽广,虽毗邻淮河支流,腹地却依旧河流缺少,想要取水,还需打井。”

    “按照大人的设想,属下觉得在这里,若设一常备水库,便可大大改善这15万顷土地的用水问题。”

    “并且,因紧靠淮河支流,东濠水和西濠水,往后运输漕运便可顺道而上直通淮河,顺淮河河道,可抵达整个安丰府,极为方便。”

    “并且,属下在实地查探过后,发现一处地势低浅之地,其内高度很深,应该足以满足我们的需求。”

    听着施才英的讲述,齐衡一边看着他自己画的图,一边在自己系统空间中查看着系统奖励的各省各市详图。

    如果施才英的话没有问题,那这里确实是一个合适的选择之地。

    齐衡之所以会想到要在濠州黄岗附近寻找一处大面积的适宜种植的耕地,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如今的黄岗城中,足足容纳了十八万的百姓!

    当然,这是因为涵盖了原本黄岗、濠州以及滁州三地的全部百姓。

    但这样的人口规模,可是非常恐怖的。

    按照历史上的记载,在朱元璋一统天下后,北方诸省皆有不同程度的人口损耗。

    其中山东河南最为严重,富庶的河南山东之地,到明朝建立时,人口相加竟然才不过一百多万。

    整整两个行省的土地面积上,竟然才一百多万的人口,可想而知有多荒凉。

    而其中情况最好的,莫过于山西。

    山西因为身处太行山脉之中,地理优势让他们没有遭受太多的灾难,元末的水灾也没有太过影响到山西。

    甚至还连年丰收。

    所以,整个山西的人口总数保持在五六百万的程度。

    可这五六百万的人口,却是分散在整个山西境内的。

    如今,仅仅一个黄岗城,曾经的一个小镇。

    竟然容纳了十八万人口!

    这还仅仅只是登记在册的百姓数量,加上此刻城中的一万兵力,人口总数便达到了惊人的十九万!

    这样的人口规模,即便放在整个濠州境内,也足以让濠州各处开花。

    如果按照当初李善长的办法,一定会使城中的百姓回归到原地。

    以此分担黄岗城的压力。

    不过,齐衡却并不打算如此。

    百姓既然已经来了,再行迁移肯定会产生民怨。

    这是其一。

    其二,百姓散了有散了的好处,聚集在一起,也有聚集在一起的好处。

    如今全国各地都是一片萧条。

    即便这些百姓分散到各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