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1 我家三弟有话要说。 (第1/2页)
朱高燧:“……” ‘怎么!这事还牵扯到自己头上了?!’ ‘被文臣戳着脊梁骨可不是什么好事。’ 朱高煦会意给朱高燧一个神色,朱高燧顿时了然。 ‘大哥让自己动刀。’ 转念。 身侧二哥的声音响起。 “尔等身负皇恩,不知为朝廷鞠躬尽瘁,却是屡屡扰乱国家大事。” “萧仪,本王问你,你可知罪?” 朱高煦瞪眼。 “回王爷,萧仪何罪之有?” 萧仪铁骨铮铮的瞪了回去。 “好一个何罪之有。本王问你,难道只有江南郡县的百姓是百姓,而大明朝的百姓则不是百姓?!就可以在草原威胁下惴惴不安?” 朱高煦义正严词,“如为了稳固朝廷,不主张迁都,此为大局。” “而为大局则要目睹燕地百姓水深火热。” “这大局于本王而言不要也罢。” “迁都,乃是大义,不为利益,只为我大明百姓。” “不破不立。” 平心而论。 这其中有没有朱高煦自己的意见? 也是有的。 国家的中枢,紫禁城在南京确实可以得到保障。 只是,如此的龟缩行径,实则难以展现朝代气魄。 身为朝廷,一国之本,就要身先士卒。 不仅要开疆拓土,还要为百姓镇守边疆才是。 短期来看,迁都是失败的决定。 只是,从长久来看。 北方,是朝廷最佳的选择。 自秦朝,到明朝,再到明朝之后,无一例外在标注,北方固然气候严峻,建立朝廷却可以屹立不倒。 是魂之所存。 朱高煦以为,主张迁都。 何况,这件事情老爷子早就在筹备了。 为何说,皇威浩荡?! 现在大臣们在这里死谏,还有的大臣点燃自己来威胁朝廷。 没用的。 皇命难违。 朱高煦身后是陛下,那他就是天底下最大的道理。 “王爷属实妖言惑众,朝廷派兵一样可以镇压燕地的鞑子,何至于将朝廷立于虎口之下?” 萧仪冷视。 “南京至燕地已然不易,这期间会死多少百姓,萧大人可曾想过?!” 朱高煦正色。 萧仪仰头与之对视,“王爷,两国之间摩擦难以避免损伤……何况,将士们之间的厮杀,本就数以万计。” “荒诞,萧大人可知道自己还是朝廷命官?”朱高煦怒目圆睁。 ‘为大局,便可死百姓?’ ‘这大局,不要也罢。’ “鞑子侵扰不是一朝一夕,今日派兵镇压,明日派兵镇压?!每年多少次鞑子来犯?数得过来吗?!” “萧大人说这些话是放不下这满身富贵,还是不把燕地百姓当人?本王主张迁都,谁赞成,谁反对?” 朱高煦拍案。 萧仪果断而又坚决,“我反对。” “不能迁都,历朝历代的先皇会在九泉之下哀嚎痛哭的,”夏原吉大喊。 ‘好,果然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三弟,你与两位大人好好说说吧。” 朱高煦背负双手。 朱高燧心领神会,‘二哥这不是要自己做了他的刀吗!?’ ‘还是说,二哥另有谋划?!’ “来人,萧仪、夏原吉扰乱朝廷,动荡国家,给本王拿下,立斩不赦。” 赵王站了出来,随着这喊声,赵王身后闪出四道黑影,均是北镇抚司的服制,腰佩回马刀,龙行虎步的走来。 “尊赵王令,斩。” 北镇抚司好手拿下,刀光凌冽闪过,两颗人头顿时高高扬起,臣子们见状纷纷哑然,内阁外的场地落针可闻。 于大臣们而言。 死谏迁都有私情,也有公事。 大臣为官多年,已经在江南等地有了自己的祖产,朝廷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们祖产会倒闭不说,届时价值全无。 甚至,燕地环境何等严峻? 南方人又如何受得了这北方的寒冬腊月? 其次。 迁都可不是搬家那么简单的。 寻常人搬家都劳累不堪,稍有积累的商贾人搬家都要大动干戈,更遑论是朝廷迁都?! 首先要筹备紫禁城,其次要修建皇宫,朝廷的制度、修缮文武百官的体制,奏折这些的就更不去说了。 人力、财力,几乎是透支的。 这个预算,就是太子朱高炽来了也算不清的。 何况。 文皇帝还成天念叨打仗。 势要与鞑子决战。 朝廷如此亏空,又如何打?! 将士们去了塞外,去了土木堡,去了草原,吃什么?!喝什么?用什么? 自从文皇帝继位以来,繁荣昌盛是有的,只是,同样面临着入不薄出的窘境。 迁都!实在是不成。 就论汉王所说的,其一,开凿漕运,解决水利问题,大力修建北平城。 其二,迁移百姓,让百姓去开垦燕地周边的土地。 其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仔细想来,倒也有几分道理。 还算汉王是仔细推敲过这些事的。 只是。 说和做是两码事。 万一失败了呢?! 到时候让朝廷,让百姓看笑话吗?! “汉王,你胆敢杀朝廷命官?!莫非不怕陛下降罪?!” 某些视死如归的大臣们怒喝。 “本王代为监国,有生杀大权,萧仪、夏原吉目中无人,扰乱朝政,当杀,诸位如若有话要说,大可以进内阁寻陛下,只是在这之前,本王也要为了燕地的百姓们生死,来死谏迁都!” 朱高煦与大臣们针锋相对。 ‘何况,杀萧仪和夏原吉的是北镇抚司,又不是自己。’ ‘再者,他身后站着陛下,站在大义。’ ‘会怕这些臣子们?!’ “人是本王杀的,”赵王阴冷的眼神扫过去,“诸位大臣又想怎样?” “赵王,你竟杀朝廷命官,该死,本官必定死谏陛下。” “赵王,本爵必定参你一本。” “纵使萧仪、夏原吉出言不逊,只是此二人也是为了朝廷,何至于死?!” “……” 朱高煦见反对派士气依在,也是默然离去。 今日的事,还需大家来消化。 迁都一事,势在必行。 此事,开端在自己,终究还是要文皇帝出面。 眼下重中之重的并不是迁都。 而是,自己的西山项目。 这可是利国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