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52. 贬赵普 (第2/2页)
力争。赵匡胤说:“朕不答应迁官,能怎么样呢?” 赵普说:“刑罚是用来惩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的。刑与赏是天下之事,而不是陛下您个人的刑赏,岂能以个人的喜怒而受影响?” 赵匡胤不听,起身走了,赵普跟随他。赵匡胤进入皇宫,赵普就站在宫门外不走,太监告诉了赵匡胤,赵匡胤没办法只好同意。 …… 还有一次,赵普拍马拍的很对。皇帝赵匡胤要举行盛宴,突然下一场大雨,很久未停。赵匡胤觉得很扫兴,怒气表露在脸上,左右大臣都很害怕。 赵普却乘机对皇帝说:“如今好久没下大雨了,皇宫外面的百姓正渴盼雨水浇灌庄稼,这场大雨对皇宫盛宴能有什么妨碍呢?只不过沾湿幕帐和乐工的衣服罢了。百姓们盼到了雨水,肯定都喜笑颜开,我请求乐官就在雨中献技吧。”赵匡胤听了转忧为喜,非常高兴,直到宴会结束。 …… 赵普因受到赵匡胤的器重,做了宰相后确实有些专横,也会排挤别人,更喜欢提携自己信赖的人,皇帝也担心他结成党羽。 由于枢密使李崇矩与宰相赵普关系很好,李崇矩的女儿嫁给赵普的儿子赵承宗,赵匡胤知道后很不高兴。 又过了几个月。 依照以往的旧制,宰相、枢密使每次在长春殿等候召见,一起在庐中等候,赵匡胤担心宰相赵普、枢密使李崇矩走的太近,要求他们以后分开等候召见,不要聚在一起。 赵普也隐约感到了这种不安,他与枢密使李崇矩、自己的亲家,也刻意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 …… 赵普虽然工作认真负责,但也有缺点,有时会贪些小财,他曾经用空闲地私自换取皇家菜地扩建自己的住宅,又经营客店谋利。这些事是瞒不住的,皇上不知道,大臣们岂能都不知道? 翰林学士卢多逊就对赵普有意见,他趁着赵匡胤召见时多次揭发赵普的短处。 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xue。赵匡胤知道自己的皇位是怎么得来的,他本来就认为大臣权力太大有风险,现在经常听到有人议论赵普,他慢慢也对赵普的恩宠疏淡了。 终于有一天,皇帝下诏:“参知政事薛居正、吕馀庆与赵普交替掌管印章、领班、奏事。”这道诏书实际上是分夺赵普的权力,而此前的薛居正、吕馀庆实际上只是宰相赵普的助手。 宰相赵普真的很冤枉吗?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的,更何况是人。 也许他本人做事并不是像传说中的那么豁达。赵普在议事厅内摆放一个大瓦壶,对于朝廷内外送来的奏章,赵普如果不愿意办理的,就在瓦壶中点火烧毁,根本就没送到皇帝的案头。赵普的这种做法也遭到了别人的诽谤和责怪,尽管他作为宰相也有这个权力,皇上对此事怎能不知? …… 973年八月,这种怀疑和厌倦终于达到了顶点。 赵匡胤决定罢免赵普的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职务,调任赵普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享受宰相待遇)。(河阳三城是筑于黄河孟津县两岸以及河中洲上的三座城,分别为北中城、中潭城和南城) 这一次,赵普真的被贬出京城,这是他第一次被罢免宰相职位。 赵普就是赵普,他调出京师镇守地方后,还上书皇帝赵匡胤为自己此前的一件事情申辩: “朝廷外面的人说我妄议皇叔赵光义,皇叔是忠孝两全的人,我怎么能够离间他和圣上的关系呢?况且当时正值皇太后重病之际,我实在是想知道皇太后将让谁今后继承天子。了解我的人是圣上,请圣上明鉴。” 赵匡胤亲手封存了赵普的这封书信,把它保存在朝堂正殿房梁上的盒子里。 …… 赵普被贬官的余波未平,一个月后,吏部侍郎兼参知政事吕余庆也因病请求辞去宰相的职务,赵匡胤答应了他的请辞,让其担任尚书左丞。 吕余庆也是赵匡胤的心腹幕僚,另外两个幕僚赵普、李处耘都在他之前被起用要职,但吕余庆坦然面对,不把此事放在心里。 李处耘遭贬官时,吕余庆正在江陵担任知州,当他回到朝廷时,赵匡胤问他对处置李处耘有什么看法。 吕余庆回答:“李处耘功高自傲,行为不恭,陛下处理的适当。”估计他也没敢说真话。 但等到赵普被贬官时,左右大臣都争相贬低赵普,唯独吕余庆为赵普辨解:“赵普为人正直,为我宋朝尽心尽力,尽管也有自身的缺点,但不失为一个好宰相。”吕余庆的辩解,使赵匡胤对处置赵普的心情稍微缓解。 吕余庆是一位谨小慎微的忠厚之人,他的父亲吕琦也是前朝的兵部侍郎,他的弟弟吕端也在20年后出任宋朝宰相之职。 但可惜的是,吕余庆卸任宰相3年后去世,终年50岁。 赵普、吕余庆不再担任宰相之后,赵匡胤任命皇子赵德昭、薛居正、沈义伦、卢多逊为宰相级别。 晋王赵光义位列各宰相之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