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五章 敲打和器重 (第2/2页)
女真算是获得了喘息之机,一连串想“收复失地”,很多被安置在辽南等处的女真人,也都在暗中迁徙,跟大明之前安置政策作对。 甚至在抚顺等地,发生了小规模的暴动。 虽然事不太大,却被刘健认为可以借题发挥。 刘健道:“也该让杨应宁知晓,不是只有张秉宽才能调动西北将官之职,让他去奴儿干都司行治军之事,既是为了拨乱反正,也是给他个历练的机会。” 奴儿干都司是张周提议重设的,所管理的就是建州、海西女真等。 杨一清如今最风光的时候,肯定在等着皇帝和张周将他调到更重要的位置上,诸如替代秦纮为三边总制,或者是调去宣府当巡抚,甚至是加官进爵有机会当上六部侍郎调回京城等等。 若是把杨一清调去辽东,对杨一清心理自然是一种磨练,这算是内阁对杨一清的一种敲打。 谢迁笑着问道:“陛下能同意?张秉宽,应该能看出我们的用意吧?” 李东阳道:“此时提及将杨应宁调往辽东,陛下应该不会反对,既然辽东平女真之事乃陛下所定的策略,现在已生变乱,派个有功之臣前去厎定,也乃合情合理。张秉宽跟杨应宁之间似乎本就没太多往来,他这时候出面反对,却正好落人口实,料想张秉宽不会这么贸然去反对的。” 李东阳老谋深算。 把杨一清从宁夏巡抚调去辽东,明摆着就是给杨一清下马威,却还让张周甚至是皇帝无话可说。 “挺好,挺好。” 谢迁似乎听明白了,还在那笑着感慨。 就好像是耍阴谋诡计一般,让谢迁觉得心情舒畅,谢迁道:“以前张秉宽在暗处,我们在明面上,有时要猜他怎么拆招应招。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转而在暗,感觉灵活多变多了。” 李东阳和刘健同时白了谢迁一眼。 好似在说。 以为陷入暗处,也就是陷入被动,是什么好事呢? 以前我们可以主动出手,把张秉宽给压住,但事都没成,现在让张秉宽趁势崛起,反倒让我们处处陷入到掣肘,甚至要被他牵着鼻子走,就这样还值得庆幸?
李东阳道:“明日早朝,上奏时要注意口吻,这事还是由于乔你来提,进退也算是有个准备。” 由谢迁去当提议之人,李东阳和刘健先隔岸观火,利用谢迁口舌上的便利,算是给传统文臣进退的维度,若皇帝对此事反对意见强烈,也算是留有后路。 “明白。”谢迁知道,自己就是个干苦差事的,也不反对,反正内阁的分工一向如此。 …… …… 刘健三人的计划既定,他们并不会过分去强调要暗中实施。 为了这件事能保证合法合理,他们首先要在辽东的上奏中拟定票拟,建议皇帝把杨一清调去辽东,如此一来在来日早朝之前,这件事其实已为司礼监所知。 李荣在跟朱佑樘奏禀之后,朱佑樘似乎也没觉得如何,李荣看出来这是内阁恩威并施收拢杨一清的手段,也不好在皇帝面前揭破。 趁着当晚去跟张周会面,谈有关朱晖等勋臣案子时,李荣也就把事明确跟张周说了。 张周府上的书房内。 李荣坐在一旁,看着张周在写写画画,李荣甚至都不好意思上去看看张周纸上写的是什么。 “李公公是担心,杨应宁离开宁夏之后,鞑靼人卷土重来?”张周好似是不明就里一般,问出个让李荣很无语的问题。 李荣尴尬道:“先生,您就不担心这位刚崛起的能臣,跟您就貌合神离了?这以后,应该是平草原时可仰仗之人吧?” 你提拔起来的,什么花马池、石沟城的功劳,还是你提前算出来,白送给他的。 把人培养起来,现在说甩手就甩手? 张周道:“同是为朝廷当差,分什么彼此呢?我反倒觉得,内阁的提议有其合理性,若让我来挑选去辽东平女真的人选,在新建伯之外,也的确是难找到能人。” 李荣苦笑道:“区区女真而已,何至于如此担心?反倒是朝鲜人,容易尾大不掉。” 张周摇摇头道:“李公公说错了,女真看似人少,但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隐患,剿而不灭,会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常态,非一般人可领如此的差事。我本有计划,准备让唐寅跟安边侯领命前往辽东,他们毕竟有去征缴过的经验。” “这……挺好啊。” 李荣欣然认为,唐寅才是张周的嫡系,而且之前唐寅负责造船什么的,也不见发挥其才能的余地,让唐寅去辽东历练,比让已成为大明股肱的杨一清去辽东,强太多了。 张周道:“现在由内阁提出让杨应宁去,加上安边侯,不挺好吗?” “这……” 李荣不知该怎么评价了。 张周笑道:“二人在宁夏时,便有通力合作的经验,如今杨应宁已赢得军心名望,再让他去辽东领兵,有迫切想证明自己为家族奋斗的安边侯一起去,多好?” 李荣道:“先生,不是咱家故意唱反调,您看此二人,都是能帮上您大忙的,调去辽东……这不是削弱您自己在京的实力吗?” “李公公不能如此说啊,为朝廷办事,可不能想着私利,再说了,我这个人与世无争的,在京城也不求有什么大的发展,什么实力不实力的,那都不在我思考范围之列。” 张周显得很洒脱道。 李荣听了不由苦笑。 你都当上国公、兵部尚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居然好意思说什么不求大发展? “安边侯这边,也是可以稍微调整的,我倒觉得,再派几个年轻人去历练一下,也不是不可。”张周道,“比如说在出征河套时,表现优异的张仑、周瑭、周瑛,还有一直迫切想表现自己的建昌伯……” “建昌伯?他……” 李荣想说,这也算是个人物? 张周笑道:“让他去辽东,总比将他留在京城好吧?” 李荣一怔,心说还真是如此。 张延龄留在京城那是捣乱生事的,最好就一直把他派遣在外,如此京城之人就能获得安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